大白菜是城鄉人民冬春季節的主要蔬菜,大白菜的貯藏保鮮,直接關系到城鄉人民的生活。為貯藏好大白菜,在此,幫農網現介紹以下五種簡易實用的貯藏保鮮方法:
一、窖藏法
大白菜的砍收期一般在霜降至立冬階段。白菜拔倒后先晾曬一兩天;然后送到菜窖附近碼在背風向陽處,立碼時菜根向下,一棵挨一棵地排在一起,四周用草或秸桿覆蓋,以防低溫受凍。一般預藏20天左右。此期間應視天氣來調節周圍的覆蓋物,既要防凍,又要防熱。

預貯期過后要進行入窖。入窖前要修整菜體,去掉根部土壤及爛葉病葉。窖底應鋪60毫米厚的干凈河沙,鋪上一些秸桿。窖的中間留500-700毫米寬的通道,兩側碼菜。碼菜的規格多為寬900毫米,高2.3~2.7米。碼菜距窖壁留100~200毫米寬的間隙,較大菜窖每隔10碼留1碼空位,以便倒菜。
入窖初期要以防止白菜傷熱為主。每3天左右倒一次菜,倒菜時要按層倒放,倒菜順序從里到外,從上到下,遇有腐爛葉片或脫幫要清理干凈。入窖一個月以后,天氣較冷,白菜呼吸量減少,可每隔6-7天或半月倒一次菜。此期間要保持窖溫,封嚴窖口。白菜入窖還要搞好通風換氣,初期要夜晚通風,白天不可打開門窗。大雪以后,外溫較低,可白天通風,夜晚關閉門窗。立春以后,外溫逐漸升高,窖溫相繼上升,此時管理更要加強,放風應在早晨5-6時進行,或在晚上10-12時進行,白天把窖門蓋嚴,嚴防春風入窖。
二、庭坑貯藏法
適于庭院貯藏,先將白菜的黃葉老幫、病害爛幫、破碎幫剝掉,用草繩將白菜腰部擁好。在院內向陽處挖坑,一般坑深比白菜高出150毫米。挖好坑后,將捆好的白菜,根向下,青葉向上,直立排列于坑內,每放一排,將根部埋些濕土,排列完畢,坑上蓋一席片或草苦子,以防畜禽啄食。待天氣漸冷后,上面逐漸加蓋300毫米多厚的樹葉、柴草。下雪后及時掃除積雪。食用時,隨食隨取,隨即蓋嚴。此法可貯藏到春節后,仍保持鮮綠,脆嫩不脫幫。

三、地溝貯藏法
選擇朝陽、干燥、排水良好、運輸方便、南北方向的地勢,挖寬1.3米(能并排擺放3-4棵白菜)、深為0.8-1米的溝,溝壁垂直。挖出的土放在溝的兩旁,作成土埂防風:為使溝內干燥,要提前挖好晾曬。
立冬時適時將白菜拔起晾曬。小雪前后,當溫度降至0°c時即可入溝。入溝前除去黃病葉,根朝下排放稍緊湊,上面放些高粱桿(或玉米桿)、菜吐。天氣變冷時,可加蓋30毫米左右厚的碎土,然后根據氣溫下降情況逐漸加土至300毫米左右。加土時要注意將土弄碎、防止透風凍菜。在溝的南頭留有1米長的空位(用亂草、玉米秸加土封好),便于取菜。取菜后要用土把溝口封好。到翌年3月初地面溫度上升時,將菜全部取出,放在室內。
四、垛藏法
垛藏分死垛活垛兩種,死垛貯藏是:白菜在窖內碼成數列高2米左右長條形垛,寬600毫米左右,垛間留適當寬的通風道和走道,垛長各地不等,一般在2米左右。碼時每兩棵菜葉相對,根朝外排列,逐層向上擺。上層菜在下層菜的縫隙處,稱為壓縫,菜垛的兩頭靠支柱處每隔一層把菜橫過來擺,以防倒垛。碼菜時要求碼得平,垛得齊,勾好心,壓好縫。這種碼法的優點是:簡便、穩固、保溫好、貯藏量大,每平方米可貯350-500公斤,管理操作方便。缺點是:通風不好,垛內外溫度不均,因此應加強倒垛。

活垛與死垛略有不同,該法各行菜間不是壓縫,而是菜菜成行,縫縫成行,這種碼法通風效果好于壓縫的死垛。白菜垛貯適宜溫度為0℃,上下幅度不要超過0.5°C,通常相對濕度在95-98%左右。
五、筐貯法
有的地方白菜的貯藏采用筐貯,方法是:把白菜裝入筐內,每筐20公斤左右,菜筐在窖內碼成7-9層的垛,筐間和垛間留適當的通風道。近來在北京還采取了冷庫與常溫交替貯藏法。剛收購的白菜整理好后裝入筐里,放在冷庫里,保持0°C左右,直到中期,當常溫庫也達到0°C時,把菜筐搬入常溫庫。到翌年2月中下旬氣溫升高時,再把白菜從常溫庫搬入冷庫,這樣可以降低消耗,延長貯藏期。(圖片來自網絡)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