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副產品 > 豆皮加工有利可圖
2018
01-16

豆皮加工有利可圖

目前,在市場上,各式各樣的豆皮制品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它是以大豆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富含大豆蛋白以及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是一種老少皆宜的綠色健康食品。本片為了能讓更多的人對豆皮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分別從清洗大豆原料、磨漿、煮漿、分離、挑皮、預冷、真空包裝等多個環節,對豆皮的加工過程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豆皮作為人們日常食用的產品,食品安全就顯得十分重要,所以工作人員在加工的過程中不能添加任何防腐劑,還要對消毒工作嚴格要求,對產品的質量、口感、保質期等更要嚴格地把關,這樣才能使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才能使企業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豆皮的相關知識:

武漢有一寶——老通城豆皮。老通城歷經“豆皮大王”高金安、“豆皮二王”曾延齡、“豆皮小王”張祥兆、“豆皮咪咪王”周才斌四代人。在張祥兆的記憶里,最早的豆皮是用早稻和綠豆磨成漿,燙成薄皮。后來又漸漸地將雞蛋燙在皮上,并包上腌菜、香蔥等內餡,被稱為“光豆皮”。后來高金安加入老通城后,推出了以瘦肉、蝦仁、雞蛋為料的“三鮮豆皮”,成為老通城的招牌產品。那時,同一口鍋上可能做著幾種不同的豆皮,年輕人愛吃的老火豆皮、老年人喜吃的嫩火豆皮、不吃蔥的人吃的免青豆皮等。1958年,毛澤東的兩次光臨,讓老通城的豆皮聲名大噪。

一鍋好的豆皮最難是攤皮子。老通城豆皮的表皮是出了名的薄,“薄到什么程度呢?你拿起一張攤好的皮子往眼前一放,透過皮子能看清楚對面的東西,這就是標準。”張祥兆說。攤的皮子除了薄外,還要均勻,形狀圓,不能坑坑洼洼的。這些全都要靠掌勺師傅的手腕力量來控制,手感很重要。做豆皮要過三關:磨漿關、火功關和下料關。磨漿時,綠豆和米的比例大約為1:2,漿要磨細,細到你用手指一粘,像雪花膏一樣滑溜,沒有任何顆粒感。現在很多地方都是用電動磨,過去老通城豆皮堅持用手工石磨,磨出來有天然的清香。而一鍋豆皮從下鍋到起鍋要變換幾次火候,文火、武火、平火,不同時機用不同的火,才能使豆皮達到外脆內嫩的特點。過去老通城的爐灶是特制的,直徑有70公分,灶周圍還留有四個眼子,使得鐵鍋各個部位能均勻受熱。而且鍋用生鐵鍋,火用木柴火。燒柴的火更“溫柔”,豆皮口感就不一樣。豆皮花樣也豐富,加入叉燒、口條、鹵肉、、筍片、雞蛋等,后來又發展出“什錦豆皮”、“雞絲豆皮”、“香菇豆皮”等,鹵肉的原汁澆到糯米里,豆皮鮮美無比。

如此有特色的食品是怎么做出來的。說起來也挺簡單,先將糯米蒸熟,把雞蛋和豆漿、面粉均勻混合后的糊狀物慢慢倒入鍋中,呈圓形,要做到每處厚薄均等。待蛋皮將熱,將糯米平鋪于其上端并用鏟子壓緊,再灑上已調好的青豆、香菇、干子丁和肉丁等。最后將整個餅狀物翻過來,經過最后2分鐘的加熱就完成了。

可是說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那些底料的味道要調出鮮來,不能咸也不能淡,糯米要蒸熟卻不能蒸爛,蛋皮要酥卻不能糊,掌握適當的火候可是門大學問。除此之外,要將整個餅狀物完好無損的翻過來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學會的功夫。因此吃豆皮,不僅要吃出豆皮中的鮮,更要品味出做豆皮的師傅的技術和心血。

三鮮豆皮的傳說:

以米豆制品為代表的漢味獨樹一幟,有著鮮明的楚文化基因和濃郁的魚米之鄉風情。像三鮮豆皮、苕面窩、牛肉豆絲、糊湯米粉、米酒都是這方面的杰作。其中尤以三鮮豆皮最具特色。傳聞三鮮豆皮是這樣產生的:有一黃陂人正在攤豆絲,鄰居給他送來一碗蒸好的糯米飯。他在鍋中用剩下的米漿攤了一張豆皮,將糯米飯倒在攤好的豆皮上,用鍋鏟將飯壓平與豆皮一同加熱。他又在糯米飯面上撒了一些調料和酸菜,盛在碗中。入口之后,豆皮脆香,米飯糯軟,爽口之極。就這樣聞名于世的三鮮豆皮雛形就產生了。由豆皮大王高金安在老通城酒樓為毛澤東制作三鮮豆皮得到高度贊揚和評價后,三鮮豆皮就以皮脆飯香味鮮美的形態成為漢味小吃中最耀眼的明珠。

豆皮加工的四大優勢

一、投資小,起點低,操作簡單,易管理,穩健經營可迅速盈利;

二、豆皮小吃擁有最廣大的消費群體,香味誘人,一年四季都是旺季,根本無淡旺季之分;

三、豆皮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小吃,早已名聲在外,在廣大群眾中擁有較高知名度,不需要大量的廣告宣傳投入;

四、豆皮口味獨特,香酥可口,老少適宜。

  
   無標簽!

 有 2 條評論

  1. 農村實用技術 說:
    很不錯的技術,豆皮市場挺好的,有前景。
  2. 豆皮做法大全 說:
    豆皮就是腐竹吧,這個食品在市場挺受歡迎的,前景好效益也不錯。
  3.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

    你的email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