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又名癲蛤蟆,是一種重要藥材。人工飼養蟾蜍,是一項花本少、收益多的家庭養殖技術副業,蟾蜍養殖前景非常好。可利用廢溝廢塘、江邊灘蕩和庭院菜園等場所飼養蟾蜍,也可在大田放養蟾蜍。下面幫農網就為朋友們介紹一下蟾蜍的生活習性及養殖技術。
一、蟾蜍的生活習性
蟾蜍喜濕、喜暗、喜暖,夏秋季節,白天常棲息于溝邊、草叢、屋后的磚石孔等陰暗潮濕的地方,傍晚和清晨出來覓食,半夜里最為活躍。蟾蜍雌雄異體,雌體產卵于淺水中,每只每年產卵2-5次,每次產卵3000-5000粒。
每年3月份產卵,4月份孵化成蝌蚪,5月份長成小蟾蜍。冬季當氣溫下降到10℃以下時,蟾蜍就先后鉆入磚石、土穴中或潛入水底冬眠,停止進食,靠消耗體內的肝糖維持最低的新陳代謝,到翌年氣溫回升到10-12℃ 時,才結束冬眠。
二、飼養方法
1.圈養:
利用廢溝廢塘、江邊灘蕩、庭院菜園,捕捉成年蟾蜍進行圈養。根據養殖技術的圈養范圍,用30厘米長的蘆葦或竹片、竹枝,以3厘米等距離將四周圍起來,并用草繩結牢,也可砌15厘米高的圍墻,防蟾蜍逃遁。池塘圈養還要連接一部分旱地,便于點燈誘蟲和捕捉刮漿。
庭院菜園圈養蟾蜍,主要是在夏秋季節把刮過漿液的蟾蜍飼養起來,以便繼續刮漿。兩周刮漿1次。在池塘邊和江灘邊圈養時,最好用黑光燈誘蟲喂蟾蜍,1盞黑光燈1夜可誘捕10多萬只小昆蟲。放養的蟾蜍,有食物一般不會逃遁。
2.大田放養:
大田放養養殖技術主要是棉田,1畝可放養刮過頭漿的蟾蜍100-500只,在棉田使用養殖技術放養蟾蜍,既可起到治蟲作用,又可在兩周后繼續捕捉到一部分,進行二次刮漿。
以上內容由幫農網收集整理,僅作為《蟾蜍習性及養殖技術》的參考資料;如果您有更好的農村實用技術,歡迎給幫農網的種植技術、養殖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等欄目投稿。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