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耳加工形式主要是干制。這里,幫農網給大家介紹一下“銀耳之鄉”古田縣銀耳的加工技術:
(1)陽光曝曬
銀耳以陽光曝曬自然干燥為好。室內袋裁銀耳,每朵直徑達到8~12厘米,鮮重100~200克,選擇連續晴天時采收。采收后用刀挖去耳基上的木屑雜質,排于竹簾上。排時應以耳片朝天,基座靠簾,一朵一朵地排列,切不可重疊。白天曝曬,晚上連同竹簾收回排放于室內通風處晾干,不可翻動。在連晴天一般曬2天后,耳片收縮,此時可以把朵與朵之間調整靠近,減少曬簾張數。再曬2天后,耳片已硬,此時一朵一朵地翻起,把耳座朝日,曬至手指按壓不下時,即可收藏。
(2)烘干
若銀耳子實體已經成熟,但又遇陰雨天氣,采收后可采用烘干辦法。烘干的銀耳色澤金黃,雖外觀不如曝曬自然干的好看,但食用營養不受影響。烘干用土法烘干、烘房烘干、烘干機烘干或遠紅外線烘干等均可。民間常用土法烘干。即利用普通住房,在室內配備兩列多層木架,中間通風。把銀耳連同竹簾一起逐層排在架上,四周用塑料薄膜圍住。架下生火盆,用炭火或煤爐均可。用鼓風機將熱風吹散,促使銀耳干燥。銀耳生產普及的鄉鎮和專業性的廠、場,應建造烘干房。銀耳含水量都在70~80%,烘時溫度應掌握“兩頭偏低中間高”的原則。
鮮耳進烘房時,溫度掌握在35~45℃之間,加強電風扇排氣,如果前期溫度過高,水分不易排出。經過6~8小時后,耳片含水量下降到30%,此時應把溫度提高到50~60℃,保持6~10小時。待耳瓣接近干燥,只剩下耳基尚未干透時,再把溫度降到30~45℃之間。后期如溫度過高,容易焦耳,影響產品質量。銀耳含有較多的蛋白質和糖類,極易回潮,且又易碎。因此,曬干或烘干后,應及時用塑料袋包裝,扎好袋口置于干燥處貯藏,并注意防潮濕、防壓碎,確保朵形完整。
(3)分級
一級:朵大,肉厚,耳片色白,朵形圓整,全干,無霉變、雜質、泥沙,無耳腳或略帶輕微耳腳。
二級:朵大,肉厚,耳片略帶米黃,朵形較圓整,全干,無霉變、雜質、泥沙,略帶耳腳。
三級:朵稍小,耳片色白或米黃,肉質稍薄,全干,無霉變、雜質,略帶耳腳。
四級:朵小,肉薄,色澤較黃,略有斑點,有耳腳,全干,無霉變、雜質。
等外:耳片極小,無雜質,泥少,無異味、爛耳,有食用價值。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