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倍子的形成過程及其所必需具備的三個要素——倍蚜蟲、倍蚜蟲的冬夏寄主,這些都是從事五倍子生產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也是指導生產操作的依據。在此,幫農網根據有關資料介紹,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五倍子豐產綜合操作技術。
一、選擇適宜地段營造倍林
在五倍子產區內,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五倍子產結。只有同時適合倍蚜蟲和冬、夏寄主三要素生產發育的地段,五倍子才結得多。因此在營造倍林時要注意選擇適宜地段。對角倍來說,應選擇終年比較潮濕,有特定冬寄主提燈蘚分布的山谷地帶,海撥600~1200米,坡度10~30°,“八分陰二分陽”的陰坡或半陰坡作為宜林地。對于肚倍,應選擇終年比較潮濕,有細枝赤齒蘚等冬寄主分布的山谷地帶,海拔300~1000米,坡度小于35°,“七分陰三分陽”的陰坡或半陰坡作為宜林地。若在原有野生倍林基礎上造林,可將野生倍林結倍較多的地段劃作宜林地。無論是角倍還是肚倍,在適宜海拔高度內,若有“兩山夾一溝,溝中常年有溪流”或“兩坡夾一槽,槽內較濕潤”的地段造林更為理想。最好不要營造倍樹純林,應營造與其它樹木混植的混交林。如鹽膚木闊葉灌叢混交林等,倍子才會有較高的產量。
二、倍樹合理密植和管理
倍樹密度太大或太小,對倍子產結都不利。密度太小,倍林郁閉度差,不利于創造陰濕的環境,同時也不能充分利用地力,即使單株能結較多的倍子,平均單產仍較低;密度太大,倍林過于隱蔽,復葉自然脫落嚴重。一般倍林栽植密度以每畝栽200株左右為宜。對現有倍林,若密度不夠,應進行補植。栽植倍樹時可用過磷酸鈣或有機肥作底肥,并于每年春季萌芽前追施速效氮肥。一般栽植后第一年每株施尿素50克,第二年100克,以后適當增加。追施
速效氮肥可促使多發健壯枝,多長葉片和增加葉片內的氮素,對倍芽生長繁殖有利。合理修剪可增加分枝數和葉面積,有利于倍子產量的提高,同時還可使倍樹矮化,便于倍蚜上樹和采倍。當倍樹長到1.5米高時,可剪去頂稍10~15厘米,在以下部位培養2~3個主枝,當主枝長到1米長時也剪去頂梢,促使發2~3個側枝。依次培養各級主側枝。應年年進行生長期和休眠期修剪。休眠期除進行倍樹的整形修剪外,還應清除病蟲枝,枯枝等。通過修剪,可使結倍數和倍子體積大幅度增加。
三、倍林地植蘚
冬寄主的種類,數量及生長情況對蚜蟲的安全越冬相當重要。www.dy1099.com因此,造林后,應在倍林地植蘚。一般按倍林面積5%~7%的比例植蘚,若有可能的話,為保證旱澇年份都有足夠數量的倍蚜越冬,最好在林內適合生長的地方都種上蘚。
應在各類倍林中栽植優良冬寄主。在鹽膚木林內,可栽植側枝提燈蘚和尖葉提燈蘚。栽植方法是:在春秋兩季雨水多的時期進行移植。移植前,鏟除土表雜物,使土表碎而平整。取蘚時最好連土鏟起,并剔除雜草和雜蘚。種植時,先將土表噴濕,再將蘚塊平鋪在土表,并用手輕壓,使蘚與土壤接觸。栽好后再噴水,不要使蘚塊移動。若在少雨季節栽蘚,可加復蓋物。晴天要勤澆水,保持土壤濕潤。秋季種蘚,應在接種倍蚜前1~2個月進行,待蘚生長旺盛后,接種培養越冬蚜的效果較好。
在紅膚楊林內,可栽植短肋羽蘚、東亞附干蘚和羊角蘚等。每年春秋兩季可在林內選取潮濕地面開溝,在溝壁灑水使泥水溶和光滑,然后撒上碎蘚,用手拍打,使碎蘚緊貼溝壁。栽后注意酒水保濕。
在青膚楊林內,應栽植細枝赤齒蘚。春季或秋季在林地內,挖成V型溝,坡面35~40°;或挖成U型溝,U型溝長1米,上寬80厘米,下寬20厘米,深50厘米。把當天挖來的細枝赤齒蘚撕成小束狀蘚塊,均勻植于溝壁兩面,緊壓蘚體,使蘚與土壤充分接觸。栽植后澆水。若倍林直射光較強,可用稻草等遮蓋;若過于干旱,每天早晚澆水,同時注意拔除雜草雜蘚。
四、增加倍蚜蟲越冬數量
有了理想的倍林和足夠數量的冬寄主,只是為五倍子高產打下了基礎,但能否高產,還取決于倍蚜蟲數量的多少。因此,要想法增加倍蚜蟲的數量并保護倍蚜蟲安全過冬。
增加倍蚜蟲數量的主要途徑有:
一是適時采倍,注意留種。采摘嫩倍,不僅嚴重影響當年的產量和倍子質量,而且因為嫩倍內秋(夏)遷蚜還未發育成熟,將嚴重減少次年蟲源。一般以倍樹中有40%~50%倍子爆裂時采收為宜。若按農事節令,五月倍(肚倍、鐵倍類)一般在夏至前后采摘,遲熟的在秋分前后采摘;七月倍(角倍類)一般于寒露前后采摘。采摘時應在樹上保留一些個體較大的倍子作種倍,待自然成熟爆裂,倍子中秋(夏)遷蚜已接近飛光再采摘,以增加次年蟲源。
二是若怕人偷摘種倍,也可將成熟種倍摘下,分放在倍林內避雨處,等倍蚜從倍子飛出后,再把倍子取回。
三是采用人工散放秋(夏)遷蚜的辦法,即將種倍采回,按一層松針一層五倍子的方式放在木桶內或缸等容器中,桶口或缸口加蓋,蓋上留一直徑3~6厘米的透光孔,并用透光紙袋套住。由于強的趨光性,倍蚜蟲就自然飛入紙袋中。再把收集的倍蚜蟲散放到倍林內的冬寄主上。(楊長舉)
以上就是有關五倍子豐產綜合操作技術的全部資料分享,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文章配圖來自網絡)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