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和芋艿間套就是利用其不同生育習性而實行科學套搭、優化耕作,進行巧妙組合的一種新的立體種植結合。因馬鈴薯性喜冷涼、喜光耐旱,適應早春栽培;而芋則耐蔭,適應高溫多濕環境生長。實行合理間套,可充分利用其生態互利因素,促進生育期與有利氣候同步,使之各得其所。
1、注重品種搭配
著芋間套是以芋為主作,故土豆應選用適應本地的株型緊湊、葡匐莖短、結薯集中,且休眠期短的早中熟品種,以縮短共生育期;幫農網小編提示芋艿可選用“龍頭芋”等晚熟高產品種進行搭配。
2、合理選地布局
選擇肥沃疏松、排灌方便的砂壤土進行種植(忌連作)。翻土后起壟拍實,以深溝高畦實行隔行套種,即壟上種土豆,溝中栽芋。一般行距60厘米,土豆株距15厘米,每畝7500株左右;芋艿株距40厘米,每畝2800株左右。
3、適時精細播栽
土豆一般于2月中、下旬催芽播栽。早春結合耕翻上肥,每畝基施廄肥或灰雜肥3000公斤。栽種時每畝再溝施人畜糞1500公斤,并適量增施磷鉀肥,待糞耗干后下種,爾后起壟拍實,保墑防漬。有條件的可加蓋地膜,借以增溫保墑,促早苗早發。芋艿一般于“清明”前后栽種(亦可提前到3月下旬育苗,4月底定植,以縮短共生期)。播前先選擇優良子芋攤曬1~2天,并將播行翻松,然后開塘下種,上覆肥熟細土蓋沒頂芽。
4、加強培育管理
爭取土豆早苗早發,是縮短薯芋共生期、提高薯芋產量的重要環節。當土豆幼苗開始頂土時就要追施一次稀糞水,每畝1000公斤左右;齊苗后,結合松土再施一次糞肥,并注意查治苗期地老虎;4月下旬壅好士。6月初土豆采收后,就要及時加強芋的管理。通常于4~5葉期結合松土追一次腐熟稀糞水,“小暑”前再施一次重肥,每畝優質人畜糞1000公斤兌水澆施,或腐熟餅肥60公斤開塘穴施,并注意適時培土壅根。
當芋苗高30厘米左右時(約6月中旬),結合追肥先將壟溝拉平,培第一次土;在植株封行之前、葉片大部分長出后,再培第二次土(應于“小暑”前完成),使芋行逐步培成小高壟。幫農網小編提醒,同時應結合培土將其土豆藤蔓培壅在芋苗根部,有條件的可在行間再覆些青草。遇旱要勤澆水,經常保持土壤濕潤。一般“秋分”以后即可陸續采收上市。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