蕎麥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和可溶性膳食纖維,同時還含有煙酸和蘆丁,對人體健康非常有好處。這里,幫農網小編就給種植戶講一講蕎麥的功效與作用及蕎麥種植栽培技術。
蕎麥的功效與作用
1、蕎麥中含有蘆丁
它能夠起到降低人體血脂和膽固醇、軟化血管、保護視力和預防腦血管出血的作用。此外,還能加強和調節心肌功能,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可以有效防止心律失常。
2、蕎麥中還含有大量的蛋白質
其中包括豐富的賴氨酸成分,鐵、錳、鋅等微量元素,這些營養物質含量要遠遠超過其他一般谷物。尤其是鎂,營養學家在推薦的富鎂谷類中,蕎麥排在首位。它能促進人體纖維蛋白溶解,使血管擴張,抑制血凝塊的形成,具有抗栓塞的作用,還可以調節血壓,同樣能抗心律失常,防動脈粥樣硬化,被稱為心臟的保護傘。
3、蕎麥中的黃酮成分
它具有抗菌、消炎、止咳、平喘、祛痰的作用,所以蕎麥有“消炎糧食”的美稱。
4、蕎麥中含有鉻元素
它能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因為鉻在進入人體后,充分發揮其作用,促進胰島素在體內分泌。
5、蕎麥中含有的煙酸成分
它對促進人體新陳代謝、擴張小血管、增強解毒能力、降低血液膽固醇有著非常好的作用。建議大家,特別是膽固醇偏高的人群可以經常食用蕎麥,這樣對控制體內膽固醇有非常有幫助。長期食用蕎麥還可以有效的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
小貼士:
1、一般人群均可食用蕎麥,但是,脾胃虛寒、消化功能不佳、經常腹瀉的人、體質敏感之人不宜食用。
2、新鮮的蕎麥可放入密封袋內,置于陰涼干燥處保存即可。如果是開封了的蕎麥,需要連同包裝放入密封容器內,蓋上容器蓋,再置于通風、干燥處保存即可。
蕎麥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和可溶性膳食纖維,同時還含有煙酸和蘆丁,對人體健康非常有好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吃蕎麥面等食品時一次不要吃太多,吃得太多容易脹氣,特別是胃功能不好、脾胃虛寒的人盡量少吃。
蕎麥的種植技術
構成蕎麥產量的因素主要是每畝株數、每株粒數和千粒重,三者都和密度有關。合理密植就是充分有效地利用光、水、氣、熱和養分,協調群體與個體之間的矛盾,在群體最大限度發展的前提下,保證個體健壯地生長發育,使單位面積上的株粒數和粒重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而獲得高產。由此可見,密度對株粒數和粒重影響較大,通過合理密植等栽培措施,協調各產量因素之間關系,對提高產量有顯著效果。
蕎麥播種量是根據土壤肥力、品種、種子發芽率、播種方式和群體密度確定的。在一般情況下,甜蕎每畝播種量2.5~3公斤,苦蕎每公頃播種量1.5~2kg為宜。阿壩州播種量一般甜蕎每畝5kg,苦蕎每畝播種量4kg。
播種量與蕎麥產量直接相關。播種量大,出苗太密,個體發育不良,單株產量很低,單位面積產量不能提高。反之,播種量小,出苗太稀,個體發育良好,單株產量雖然很高,但單位面積上株數少,產量同樣不能提高。所以,根據地力、品種、播種期確立適宜的播種量,是確定蕎麥合理群體結構的基礎。
土壤肥力影響蕎麥分枝、株高、節數、花序數、小花數和粒數。肥沃地蕎麥產量主要靠分枝,瘠薄地主要靠主莖。一般參照中肥地密度指標,在肥地適當減低密度,瘦地適當加大密度。
同一品種的生育日數因播種期而有很大的差異,其營養體和主要經濟性狀也隨著生育日數而變化,同一地區春蕎營養體較夏蕎大,春蕎留苗密度應小于夏蕎。
蕎麥品種不同,其生長特點、營養體的大小和分枝能力、結實率有很大差別。一般生育期長的晚熟品種營養體大、分枝能力強,留苗要稀;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種則營養體小,分枝能力弱,留苗要稠。
蕎麥播種方式不同,蕎麥的個體生長發育也不同。條播植株營養體較大,能充分利用土壤養分,田間通風透光好,留苗密度相對較稀。點播植株穴內密度大,植株發育不良,密度難于控制,相對留苗較多。撒播植株出苗不均勻,留苗密度大,靠植株自然消長調節群體,留苗密度要稠。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