苧麻是中國特有的以紡織為主要用途的農作物,是中國國寶,中國的苧麻產量約占全世界苧麻產量的90%以上,在國際上稱為“中國草”。苧麻主要有川苧8號、湘苧三號、中苧1號等優良品種。在此,幫農網小編就給大家講一講苧麻高產的優質種植栽培技術。
麻地應集中連作,并設立防風林帶,建設好排灌系統。一般以0.6-1公頃為準,不得小于0.3公頃,根據地形設置排灌主渠道,以主渠道為基線,按南北,每隔50米左右,東西向每隔100-150米,設置一條支渠和運輸道路,支渠寬1-2米,深0.8-1.6米,運輸道路寬3米左右,兩者相間配置。 丘陵山區建園,坡度應在30度以內,以5度左右最適宜,5-15度最好筑成水平梯田。梯土長度大約30-100米不等,廂寬看坡度大小而定,以34米較為適宜。坡度小的寬度還可以大些,并在梯土兩端的最上、最小兩端修建2米寬的道路。道路當風的一邊斜坡上植樹地一二行,以減輕風害。
1.綜合運用多種快速繁殖方法 大田生產上,可綜合運用分蔸繁殖、細切種根繁殖、切芽繁殖、腳麻繁殖、壓條繁殖和離體壓條繁殖、嫩梢扦插繁殖等方法,進行無性繁殖。老麻區主要采用小種根直栽和切芽繁殖育苗移栽方法,新麻區采用嫩梢繁殖育苗移栽的方法,原則上不采用種子繁殖。
2.施足基肥。在選好的田址上,深翻改土,施足基肥。一般每畝施磷肥25-40公斤,土雜肥100-200擔或人畜糞20-30擔或餅肥40-50公斤。
3.地膜覆蓋,早育早栽。據試驗,地膜覆蓋育苗比稻草覆蓋育苗,地溫提高1.3-8.1℃,平均提高3.27℃,出苗提早10天,同期移栽葉片多2片,苗高1.8厘米,莖粗0.08厘米,根長0.4厘米。
4.改革種植方式,提高種植密度。一是改等距或近距為寬行條栽;二是改稀植定蔸為高密動態栽培,即按寬行條栽規格,在寬行中增加一行麻苗(蔸),將密度提高,當年冬季或次年春季再反把增加麻蔸疏去,使用權密度恢復到正常規格。
5.改根際追肥為根際根外追肥。采用葉面肥噴施技術,推廣磷酸二氫鉀、增產靈、稀土、微肥、激素等各類葉面肥,每畝可增原麻8.31%-15.69%。
6.稻草覆蓋麻地。早稻收獲后,將鮮草撒于已收獲的二麻麻園的行間,一般每畝鋪鮮草1500公斤左右。這能起到保肥防旱,改良土壤作用。比未覆蓋的麻園增產8%-10%。
7.適時早破桿,改收一季麻為2-3季麻 歷史習慣新麻破桿是以麻株黑桿2/3,大部分葉片脫落,地睛部已長出催死芽為標準,由于育苗移栽較遲,二麻收獲時難達到破桿標準。因此,多數新麻園當年只能三麻破桿收一季麻,適時早破桿,即是將黑桿菌2/3的破桿標準放寬到1/3,可實現當年種麻收2-3季的目的,據大面積調查,新麻年收二次的比收一次的產量高41.9%,年收三次的較收一次的高69.3%。
8.搞好冬培。苧麻冬培主要是中耕、重施肥和適當培土三個環節。做到“仔仔細細一道鋤,扎扎實實一層糞,泡泡松松一層土”。頭麻幼苗出土到成熟約90天,二麻約60天,三麻80-90天。苧麻收獲季節性很強,必須適時收獲,才能獲得較高產量和較高質量。收獲過早,剝麻不貫尖,纖維不充實,產量低,品質差;收獲過遲,纖維木質化,粗硬,色澤差,降低品質,而且影響下季麻的生長。在長江流域的適時收獲季節,一般頭麻“芒種”到“夏至”(6月上旬至6月下旬),二麻從“大暑”到“立秋”(7月上旬到8月下旬),三麻從“寒露”到“霜降”(10月中下旬)。要搞好麻收“四快”,即快收麻、快砍桿、快中耕除草、快追肥,一般先從收風傷麻、瘦土麻、破桿麻,其次收肥土麻,最后收蔭山麻和遲熟麻。苧麻采收后,及時剝制,加工。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