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口粉絲是山東省的名特產品,以綠豆為原料,利用嶗山的水源,獨特的氣溫、風力等自然條件的優(yōu)勢而生產。具有色白如玉,光亮透明。絲長條勻,一泡就軟,吃起來韌而有咬勁,潤滑爽口的特點,在國外市場上,聲譽卓著。1983年被評為農牧漁業(yè)部優(yōu)質產品,1985年3月被法國國際美食委員會授予金質獎章,被譽為“粉絲之王”。這里,幫農網就給朋友們講一講龍口粉絲的制作工藝:
(1)浸泡
將綠豆洗凈,分二次浸泡。第一次按每100公斤原料加水120公斤,夏季可用60℃溫水,冬季可用100℃開水,浸泡時間掌握在4小時左右,要使其吸足水分。待水被豆吸干后,沖去泥沙、雜質。然后進入第二次浸泡,浸泡時間夏天要6小時,冬天要16小時,一定要浸透。
(2)磨漿
將浸泡的綠豆上磨,每100公斤摻水400~500公斤。磨成漿后,用80目篩眼過濾,除去豆渣。經過12~16小時的沉淀后,倒掉粉面水和微黃的清液。也可采用酸漿沉淀法,即在漿內加酸漿(夏天7%,冬天10%),15分鐘即可沉淀,撇去粉面清水。為使粉絲潔白透明,最好經過二次沉淀,以提高純白度。最后把沉淀的淀粉鏟出,放入袋內,經12小時瀝干水分,取出潔白堅實的濕淀粉塊。
(3)調糊
又叫沖黃,是加工粉絲的一道很重要的技術關鍵。操作方法:每100公斤淀粉量加55℃溫水100公斤左右,拌勻調和。再用沸水180公斤左右,向調和的稀糊粉中急沖,并迅速用竹竿用力攪拌至漿糊起泡為止,使其成為透明均勻的粉糊,即為黃粉。將上述的黃粉,按每100公斤配400~500克的明礬,水溶解后摻入淀粉內調和拌勻。要求漿糊不夾生、不結塊,沒有粉粒,不粘手又能拉絲,用手指在面上劃溝,裂縫兩邊合不上為度。初學者最好先試一下,如漏下粉絲不粗、不細、不斷,這就符合標準;若下條大塊、有斷條則說明太稀,應加粉揉勻。如粉條下不來或太慢,粗細不均,表明太干,應加水調和均勻、柔軟,即成做粉絲的粉團。
(4)壓絲
又叫漏絲,先在鍋上安好漏粉瓢,鍋內水溫保持97~98℃。瓢底離鍋水的距離,可根據(jù)粉絲粗細要求和粉團質量而定。粉絲粗,距離小些;粉絲細,距離大些。瓢底孔眼一般直徑為1毫米。操作時,將粉團陸續(xù)放在粉瓢內,粉團通過瓢眼壓成細長的絲條,直落鍋內沸水中,即凝固成粉絲浮于鍋水上面,此時應隨即把粉絲撈起,壓絲是一個很主要的技術環(huán)節(jié),要特別注意掌握火候。鍋水要滿,要有點微沸。水太開會煮斷粉絲,不開時粉絲又會沉下鍋底粘作一團。遇到水太開時,可退火或摻點冷水;不開時,要適當加火。一般要掌握水在鍋中微沸有一個方向轉動,防止粉絲下鍋粘攏,這樣可使壓下的粉絲在鍋內浮起轉動大半圈。待粉絲開始熟時,可用筷子將它從鍋邊撈起。
(5)漂曬
粉絲起鍋后,放入有冷水的缸內降溫,以增加彈性,同時把清漂的粉絲排于原先備好的竹竿上,放入冷水缸或池內泡1小時左右,等粉絲較為疏松開散、不結塊時撈出曬干。晾曬時還要用冷水灑濕粉絲,再輕輕搓洗,使之不粘攏,最后曬至干透,取下捆扎成把。成品規(guī)格:70%的粉絲不短于60厘米,粗細均勻,有透明感,不白心,不粘條。成品放干燥通風倉保管,防止受潮和鼠咬。
我國生產粉絲的原料十分豐富。除綠豆外也可以用豌豆、矼豆、赤豆、蠶豆、雜豆等作原料,參照龍口粉絲生產工藝進行加工。此外還可以利用甘薯、馬鈴薯、蕉芋、木薯、荸薺等制成淀粉漿,然后調糊、壓絲,其工序較省。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