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芋又名鬼頭、花連桿,學名蒟蒻,屬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國民間早有種植,但數量極少。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食品工業的發展,發現魔芋是一種極為珍貴的保健食品,引起了國內外人們的高度重視。在日本,魔芋已成為“有席必備”的佳肴,被譽為“魔力食品”。
魔芋的營養成分極為豐富。據測定,魔芋中含有大量的葡甘露糖和17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以及多種不飽和脂肪酸。據《本草綱目》和《中藥大辭典》等醫學專著記載,魔芋有消腫、散毒、化痰、通脈、健胃等功能。因此受到世界保健食品市場的青睞,風靡東南亞。
魔芋適應性廣,對土壤、氣溫等條件要求不高,平原、山區,田邊地角、房前屋后均可種植。魔芋利用價值高,可加工魔芋面條、糕點、果醬、小香檳等系列化食品以及多種藥物。因此,開發利用魔芋的前景十分廣闊。這里,幫農網小編就給廣大種植戶朋友們講一講魔芋種植栽培管理技術及采收方法。
一、魔芋的生物學特征及對環境條件的要求。魔芋系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地上莖酷似帶點的烏稍蛇。它的復葉呈羽狀,小葉作羽狀分裂,整個枝葉與一根獨干形成一把醬油色的倒伸雨傘。地下莖膨大呈球狀,球莖內含一種有毒物質生物堿,麻手麻口,但經用漂白堿或灰堿漂煮后即可食用。栽培時要選用上端口平、窩眼小、形如錐窩狀的作種用,頭年未爛完的帶殼魔芋不能作種用。幫農網小編提醒,魔芋喜冷涼氣候,耐陰濕。土質以深厚的壤土或沙松土為宜,重粘土、冷沙土不宜種魔芋。忌重茬地和前茬是辣椒和煙葉的土地。土壤PH值以6.5~7.5為宜。微酸(PH5.5~6.5)、偏堿(PH7.5~8.2)的土地亦可種植。
二、栽培時間和方法。時間4月中旬育苗,移栽以5月上旬為宜。育苗方法與紅薯育苗相同。用濕潤細土或細沙,一層土一層魔芋種。保持苗床內15~25℃,相對濕度75%。經25天左右,種芋開始萌芽,長出新根,即可移植大田。移植前,大田要深耕細耙,使活土層達到26~33厘米。廂寬3米、溝深20~25厘米(溝深以能排除積水為宜),地整好后再橫向開播種溝。條溝窩栽,播溝寬16厘米左右。播溝的深淺、距離要根據種芋的大小而定。一般選用中等大小(個重250克左右)的種芋。每畝用種量約800~900公斤,小的種芋(每個50克以下)的,畝用種600公斤左右。下種前要重施底肥,摻施鉀肥,每畝施有機肥1500公斤、鉀肥5公斤左右。肥料與種芋不能相接觸,下種后要蓋上3.5~5厘米的細土,再施窩子肥。種芋要傾斜錯落,防止天旱、雨淋,以便出芽迅速而不傷芽爛種和幼芽正常生長。
三、魔芋的田間管理。一是要追肥,魔芋因長塊莖,需肥量大。出苗后要及時追肥,每畝用人畜肥40擔,尿素或硫酸銨等5~7.5公斤進行提苗。二是要勤中耕(一般3次)、勤除草,保持土壤疏松,中耕時絕對不能損傷魔芋根部,以免造成爛苗。每中耕1次,即追肥1次,培蔸1次:白露前后再追1次稀糞肥,每畝30擔,以增強地上部分長勢,抑制葉片衰老、推遲倒苗期,延長光和作用時間,以促進球莖的膨大。天旱時要抗旱,直至倒苗為止。三是防病治蟲。魔芋的病害主要有白娟病和根腐病,發病盛期為7~8月份。幫農網小編提示,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并在病株周圍撒些生石灰粉或硫黃粉,以防病害擴大蔓延。與此同時,用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每10天1次,連續2~3次即可達到防治效果。蟲害主要為山芋天蛾、根蛆、線蟲和老母蟲等,用90%的敵百蟲0.5公斤兌水400公斤噴霧,可達到防治效果。
四、魔芋采收。魔芋整個生育期為7個月左右。當地上莖桿發黃倒苗時,就可收獲。最佳收獲期在10月份倒苗后1月左右,因倒苗后1月內,地下塊莖還可繼續生長。如倒苗后雨水不多,霜雪不大,天氣比較暖和,則收挖時間還可適當延遲,以利提高產量。收挖后的魔芋,將好芋和傷芋分開攤晾,待吹干水氣后,即在室內地板上(或在油氈等防潮物的地面上)堆放貯藏,或加工、銷售。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
你的email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