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薺瘟又稱荸薺稈枯病,是荸薺產區的主要病害。據調查,發病率在20%時,產量損失50%左右;發病率在50%時,產量損失80%以上。
荸薺瘟是一種真菌性病害,常發生于夏秋之際。病株先在葉梢上出現暗綠色水漬狀不規則病斑,以后很快擴散至整個退化葉,不久變干呈灰白色,上生黑點或長短不一的黑線條點。環境條件適宜時,病菌孢子迅速向上部葉狀莖擴展,其上病斑初時為黑綠色水漬狀,呈梭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發病部位凹陷,受害組織發軟,密生黑點;當環境濕度大時,病斑上會出現淺白色霉層。植株若受害嚴重,病斑呈條狀,使株叢枯死倒伏。
荸薺瘟的病菌在球莖、病株殘體和土壤中越冬。每二年荸薺育苗移植后,菌即侵入為害,早栽荸薺8月初開始發病,8~9月蔓延最盛;晚栽荸薺,8月底至9月初開始發病。特別是白露到秋分間,早栽荸薺地上莖葉生長茂盛,進入開花、結球期,植株抵抗力較弱,如果碰上連續雨霧天氣,株間濕度較大,霧散后氣溫又較高,在烈日蒸薰下,往往成片蔓延危害,那些采用病株球莖留種或重病田連作的荸薺田,發病早,危害重。
在此,幫農網小編就給大家講一講荸薺瘟的發生與防治方法:
(1)實行兩年以上輪作,減少荸薺瘟發生。
(2)選用無病害球莖或輕病田球莖留種。
(3)球莖在催芽前用80%402,2000倍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球莖48小時。
(4)起苗移栽到大田前一天可用70%托布津1000倍液噴霧或澆苗床。
(5)薺田管水自立門戶,避免大水浸灌或串灌,以防病菌隨灌溉水傳播蔓延。
(6)適當增施磷、鉀肥,不使株叢生長過密。及時拔除雜草,促進植株生長健壯,以提高其對病菌的低抗能力。
(7)在發病初期或封行前后,用50%多菌靈或70%托布津800-1000倍液噴灑植株,每隔7天左右或大風暴雨淹水后,噴藥防治一次,連噴3~4次即能收到較好的防治效果。要注意防治發病中心,控制病害的蔓延。
(8)采收后,及時清理病株殘體,并集中燒毀。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