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鱉、成鱉和種鱉應如何進行飼養管理?越冬期結束后,進入幼鱉期,幼鱉適應環境的能力比稚鱉強,其養殖條件基本與成鱉相同。經兩個越冬期的是成鱉或商品鱉。
幼鱉和成鱉必須按個體大小分池飼養,放養密度:早期出殼,越冬后體重已達10克以上的幼鱉,放養量為5~10只/平方米;晚期出殼,體重在10克以下的為10~15只/平方米;成鱉體重在50~100克的以5只/平方米為宜,200克左右的2~3只/平方米;400克以上的1~2只/平方米。種鱉對環境條件要求較高,一般按2~3平方米放養1只。
早春當水溫上升到15~18℃時,就可開始投餌。投餌要做到“四定”。根據水溫和攝食能力確定每天投喂的次數。每次投喂量占鱉體總重的5%~10%,以投喂后2小時吃完為度。投喂方法或設投餌臺定點投喂,或用盆、網兜等裝沉入水,任其覓食。
種鱉在產卵季節體內營養消耗很大,必須迅速給予補充。自白露前后起,各齡鱉的餌料中都應適當增添動物性內臟,以利鱉在入冬前多沉積體脂,安全越冬。池水較肥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衍,而浮游生物又是鱉的優良飼料。
當池水過于清瘦時,可每畝施畜禽糞1~2擔(50~100千克)。但浮游生物過多,會導致與鱉爭氧。一般以池水呈黃綠至褐綠色,透明度30~40厘米為宜。為防池水腐殖質過多,可每畝每月施生石灰30千克,一次投放。換水也是防止水質惡化的有效措施,成鱉池可10~15天換水一次。
另外,夏季要做好鱉池的遮蔭防暑,冬季要加厚池底沙土層和適當加深水位,以防凍壞,有條件的將幼鱉移入室內養殖池越冬或提高飼養密度,集中防護。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