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蛤池塘暫養
位置選擇 文蛤暫養池塘建在能進到新鮮海水的海堤內外或對蝦場蓄水河邊。無工業污染和大量淡水注入的地勢平坦處。
池塘建筑 平地筑池,池深0.5米,池底平坦。傾斜度5%左右,池形東西走向,長方形為宜。池埂寬1米,高0.5米,用水泥板或塑料板護坡、防塌和泥土流入池內,一只池以1畝為宜。池底夯實,鋪設灘涂砂30厘米左右。設主進排渠道,各池塘兩端設有進排水小涵閘,或池的一端設高位(離地高0.5米)塑料進水管,一側數10個孔,進水時充分曝氣,增加氧氣。
暫養時間、密度 池塘暫養比灘涂暫養推遲進行,一般池水表層最高水溫不超過25℃,冬季不低于5℃。10月底可進池暫養,投放密度,隨水溫下降逐漸增加。水溫25℃,每畝不超過2噸;水溫10℃每畝5噸;5℃時最高可放文蛤6~8噸。水溫高,暫養時間要短,隨進池暫養隨取捕出口,間隔2周。水溫低,可暫養1~2月之久。
管理 換水視水溫變化靈活掌握,一般每日1次,日換水量80%以上,水溫25℃時,每日1~2次,水溫10℃以下間日換水。有條件的地方采用循環換水,水深一直保持30厘米以上,謹防“浮頭”。池塘水體淺,環境條件差,青苔易發生,必須及時清除。若青苔覆蓋后文蛤易窒息死亡;池水硅藻,大量繁殖,導致表層水面隔絕空氣,引起文蛤缺氧“浮頭”,應用“撈?!奔皶r撈取。每次文蛤取捕完,整個池底的砂要徹底翻松、曝曬,讓文蛤排泄物充分分解,保持池塘底質清潔。
二、文蛤死亡原因和防治
在養殖過程中,經常出現大批文蛤集中死亡的嚴重現象。死亡的時間大多出現在高溫季節的7~8月,此時文蛤繁殖期剛過,體質瘦弱,抵抗力差。
死亡原因:文蛤死亡的原因與底質內出現大量硫化物有關。據測定,養過3年的文蛤灘涂,底質內的有機物比原來增加6倍。翻耙底質,可以看到5~7厘米厚的黑色沙層,散發出濃烈的臭蛋氣味。說明底質內含有大量硫化物。另外,如:比重、密度、潮區、底質、氣候、污染等因素,均能導致文蛤大批死亡,在養殖時要密切注意,避免由此造成的損失。
防治方法:采取換灘輪養措施,避免養殖區域灘涂底質老化。最好每隔3~4年換用1次新的養殖場地,或者收捕后用拖拉機或鐵耙對底質土進行全面翻耙,將下層的底質翻到上面,經陽光曝曬和海水沖刷,將包含在底質中的硫化物清除,起到更新場地的作用。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