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菱鲆的種質退化會造成魚體免疫力下降,從而導致大菱鲆病害頻發,其中,寄生蟲類的鞭毛蟲病會給大菱鲆養殖業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如果誤診或治療不及時會讓大菱鲆的死亡率達100%。在此,幫農網就給大家講一講大菱鲆鞭毛蟲病的防治措施及注意事項。
一、發病的季節與水溫
在養殖實踐中發現,一般發病的季節在8—11月份,發病的水溫13~20℃,水溫越高病情發展越快,死亡率越高。水溫在17~20℃時易發生鞭毛蟲病,如果用藥處理不當3~7 d大菱鲆死亡率可達100%,進入到12月后,當水溫低于13℃時,很少發生鞭毛蟲病。
二、鞭毛蟲病的癥狀
鞭毛蟲的營養體主要寄生在大菱鲆的鰓上和皮膚上,感染嚴重時皮膚上有許多潰瘍點狀斑塊,用肉眼可見到小白點,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大小20~150μm的蟲體。病魚表現為游泳緩慢,在養殖池中四周分散,攝食量下降,魚體發軟,經常無力游動,伏于池底的病魚呼吸加快,鰓蓋開閉不規則,口常不能閉合,有時噴水或向固定物體上摩擦身體,魚體瘦弱,鰓絲和體表粘液增多,池底可見白便,池水渾濁,水表面可見大量粘稠不散氣泡,部分魚體患有腹水,魚體底板充血發紅。www.dy1099.com由于鰓絲和體表粘液增多而影響病魚對氧氣的吸收,從而引發大菱鲆缺氧性死亡。
三、鞭毛蟲的來源
我們對發生鞭毛蟲病的大菱鲆養殖場進行病源調查研究,發現鞭毛蟲有兩種來源。
1.養殖水源受到污染
由于目前養殖大菱鲆存在普遍缺水的現狀,為了解決水源問題,有一些養殖戶不得不將取水井打到海灘上,這些海灘海水漲潮時幾乎將井淹沒,海水退潮時井才能完全裸露出來,如果對井處理不當封閉不嚴,便會出現帶有鞭毛蟲海水倒灌流入取水井中,我們在發病的養殖場取水井中檢測出了數量不等的鞭毛蟲。
2.苗種帶入
在養殖實踐中研究發現,有四家養殖場在2015年8月從某育苗場購進大菱鲆魚苗,養殖條件基本相同的情況下,進苗一個月后有三家養殖場相繼發生鞭毛蟲病,在發生鞭毛蟲病的養殖場取水井中沒有檢測到鞭毛蟲,由于發現及時、診斷正確、處理及時沒有發生大量死亡,另外一家沒有發生鞭毛蟲病的養殖場在進苗后及時用100 mg/L的雙氧水連續藥浴3 d,加之他們家養殖水溫低于另外三家,由此可以斷定這幾家致病的鞭毛蟲是由苗種帶入的。
四、治療方法
1.淡水浴法
由于大菱鲆養殖場都建在海邊,一般都缺少淡水,為了節約養殖成本,節省淡水,可以將病魚集中用淡水浸泡病魚5~8 min,體表的大部分營養體可脫落,但寄生在鰓的粘液中,由于淡水浸泡時間短,受到影響較小,在條件適宜情況下仍可形成包囊進行繁殖,所以間隔2~3 d重復淡水浸泡一次,一般病情會得到有效控制。淡水浸泡較經濟、簡便、安全、有效,但在海邊的大菱鲆養殖場淡水資源較為緊張,一般不具備大規模用淡水浸泡的條件。
2.硫酸銅和硫酸亞鐵藥浴法
用硫酸銅2 mg/L加硫酸亞鐵1 mg/L藥浴1~2 h,連續藥浴2~3 d,每次藥浴后用大水流沖洗魚體及池底5 min,加大換水量,可收到較好療效。病情嚴重時,由于病魚的體質下降,使用硫酸銅加硫酸亞鐵藥浴后,患有腹水及并發癥的魚仍會大量死亡,死亡率可能達到20%~30%,一般7~10 d病情會逐漸穩定,等病情穩定后最好進行倒池,因為病魚養殖池中還殘有包囊,產生的渦孢子還會感染治愈及正常的大菱鲆,大菱鲆可能有受到二次感染風險。倒池后對病魚池用漂白粉或高錳酸鉀徹底浸泡消毒,用清水沖洗干凈后方可從新放魚。
五、總結
在大菱鲆的養殖環境中及魚的體表或多或少都有可能存在鞭毛蟲,如果有良好的養殖環境和健康狀況良好的大菱鲆,所養殖的大菱鲆不會發生鞭毛蟲病;如果養殖環境不理想,沒有鞭毛蟲病原體侵人大菱鲆魚體,所養殖的大菱鲆也不會發生鞭毛蟲病;如果沒有鞭毛蟲病原體的侵入,養殖環境良好,所養殖的大菱鲆也不會發生大菱鲆鞭毛蟲病,所以控制大菱鲆鞭毛蟲病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控制鞭毛蟲病原體侵入大菱鲆魚體。一是控制鞭毛蟲病原體從苗種場帶人養殖場,二是控制鞭毛蟲病原體從取水井進入養殖場,有條件的養殖場可以經過沙濾罐取水,可以有效控制鞭毛蟲等寄生蟲病的發生。
以上就是有關大菱鲆鞭毛蟲病的防治措施及注意事項全部資料分享,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文章配圖來自網絡)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