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Anser cygnoides domesticus)作為適應性強、食草性廣的家禽,具有生長周期短、經濟效益顯著的特點。在農村地區發展養鵝產業,需遵循科學養殖規律,重點關注以下核心管理環節:
一、場址選擇與設施建設
生態環境要求
- 場址應遠離居民區、交通干道及工業污染源,距離至少500米以上。
- 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坡地,確保水源充足且水質符合《無公害食品 畜禽飲用水水質》(NY 5027-2008)標準。
- 配套建設隔離區、糞便處理區及消毒池,實施雨污分流系統。
鵝舍設計規范
- 育雛舍需配備保溫設備(如紅外線燈、電熱板),溫度控制在28-32℃,濕度60-70%。
- 成年鵝舍采用開放式結構,每平方米飼養密度不超過3只,配備產蛋箱(規格40cm×50cm×60cm)。
二、品種選擇與引種管理
優良品種推薦
- 肉用型:獅頭鵝(成年體重8-12kg)、萊茵鵝(年產蛋量50-60枚)。
- 蛋用型:豁眼鵝(年產蛋量120-160枚)、太湖鵝(肉質細嫩)。
- 種鵝需從省級以上種畜禽場引進,具備完整的免疫檔案和檢疫證明。
引種檢疫措施
- 新引進鵝群需隔離觀察21天,期間進行小鵝瘟、禽流感等疫病檢測。
- 運輸車輛需徹底消毒,使用2%氫氧化鈉溶液噴灑車廂。
三、飼養管理技術
育雛期(0-4周齡)
- 雛鵝出殼后24小時內飲用5%葡萄糖水,開食料采用全價配合飼料(粗蛋白≥20%)。
- 每日飼喂6-8次,夜間補飼1次,逐步過渡到青綠飼料(占日糧30%)。
生長期(5-10周齡)
- 采用“放牧+補飼”模式,每日放牧4-6小時,補飼精料(粗蛋白18%)。
- 定期稱重,確保8周齡體重達標(如獅頭鵝≥4kg)。
產蛋期管理
- 日糧調整為產蛋料(粗蛋白16%、鈣3.5%),光照時間延長至16小時/天。
- 及時收集種蛋,種蛋合格率應≥95%,保存溫度12-15℃,濕度75%。
四、疾病綜合防控
免疫程序
- 1日齡:小鵝瘟高免血清(0.5ml/只)。
- 7日齡:禽流感H5+H7二價疫苗(0.3ml/只)。
- 21日齡:鵝副粘病毒疫苗(1ml/只)。
常見疾病防治
- 小鵝瘟:發病初期注射抗血清,死亡率可控制在5%以下。
- 漿膜炎:使用氟苯尼考(20mg/kg體重)拌料,連用3-5天。
- 寄生蟲病:每季度用伊維菌素(0.2mg/kg體重)驅蟲。
五、日常管理要點
放牧管理
- 選擇無農藥污染的草場,避開高溫時段(10:00-15:00)。
- 配備移動圍欄,每群規模控制在200-300只,防止過度啃食。
環境控制
- 定期清理鵝舍糞便,每周消毒2次(使用聚維酮碘溶液)。
- 夏季安裝遮陽網,冬季鋪墊干燥稻殼保溫。
生產記錄
- 建立養殖檔案,記錄飼料消耗、用藥情況、發病死亡等數據,保存期不少于2年。
六、經濟效益分析
以1000只肉鵝為例:
- 成本:雛鵝費(15元/只)、飼料費(60元/只)、防疫費(5元/只),合計約8萬元。
- 收入:出欄體重平均5kg,售價15元/kg,總收入7.5萬元;種鵝場可額外銷售種蛋(約3萬元)。
- 周期:肉鵝60-70天出欄,年出欄3-4批次,綜合效益顯著。
結語
農村養鵝需堅持“預防為主、科學管理”原則,通過優化品種結構、規范飼養流程、強化疫病防控,實現養殖效益最大化。建議結合當地資源條件,發展“鵝-魚”“鵝-果”等生態循環模式,提升產業附加值。
(注:本文數據參考《中國水禽養殖學》及農業農村部《畜禽養殖技術規范》)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