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殖技術 > 利用大棚養殖蜈蚣需要掌握哪些技術
2022
06-19

利用大棚養殖蜈蚣需要掌握哪些技術

利用大棚養殖蜈蚣需要掌握哪些技術?蜈蚣是冷血動物,低于10℃時便停止進食,-5℃左右進入冬眠,最適宜生長溫度為6℃~20℃。要維持適合蜈蚣生長發育的適宜溫度,可利用改造的蔬菜大棚進行蜈蚣無冬眠養殖。近年來,由于對藥用蜈蚣的不斷開發與利用,野生蜈蚣不斷減少,貨源緊缺,價格上漲,人工養殖蜈蚣效益較好。在此,幫農網就給朋友們講一講利用大棚養殖蜈蚣的一些技術要點。

利用大棚養殖蜈蚣需要掌握哪些技術

一、搭建大棚

人工養殖蜈蚣應選擇在遠離市區及人口聚居區,找土質較好、周圍有樹的70~80平方米的空地,用來搭建溫室模式的蔬菜大棚。蔬菜大棚室內面積一般為70平方米左右,與一般溫室大棚不同的是在大棚頂部塑料膜上,除了每間隔0.5米要加一個草苫子外,還要在草苫子上多鋪一層塑料膜,并將雙層塑料膜分別壓緊固定好,可使大棚溫度一直保持在高溫恒溫狀態以達到保溫效果,冬天可采取煤火爐加熱方式供熱。

另外要在大棚兩邊墻上開幾個通風用的窗口,以便在溫度過高或者濕度過大時進行通風排濕。建好大棚后在周圍栽種一些南瓜、佛手瓜等,待瓜蔓長成以后,可與周邊樹木一同為大棚遮蔭。

在建好蔬菜大棚后,一般在大棚內壁貼50多厘米高光滑的塑料膜來防止蜈蚣逃跑。

一般用瓦片或磚塊碼成棲息床,瓦片最少得用2個疊放在一起,疊放時使倆瓦片的突起部分相互支撐,瓦片之間形成一定的空隙供蜈蚣棲息。棲息床的間距為10~15厘米,行距為30~40厘米;磚塊則按一定的規則來碼,磚與磚之間保留一定的縫隙作為蜈蚣的居所與鉆爬通道。棲息床建成以后,飼養人員應用0.1%高錳酸鉀溶液為棲息床及大棚內蜈蚣活動場所進行消毒,以防止疾病的發生。

二、引種投放

大棚及配套設施建好后即可引種,種蜈蚣不僅要符合國家藥用標準,還需要生長速度快、周期短等優點。種蜈蚣最好已達4齡的成蟲,體長在11厘米左右。引種時間原則上一年四季都可以,但以立夏前后(5月上旬)引種最合適,這時候的雌蜈蚣已經進入繁殖期,即將產卵。雌蜈蚣是否懷卵很容易看出,懷卵后的雌蜈蚣腹部明顯膨大。雄蜈蚣體形較瘦長,活動靈敏,爬行速度快。投放時,雌雄蜈蚣應按4∶1的比例投放,投放密度為每平方米500條,7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一般投放蜈蚣35000條左右。

三、孕育期管理

餌料。種蜈蚣以鮮活的黃粉蟲大幼蟲為主,人工養殖黃粉蟲質優價廉,很適合飼喂蜈蚣。

飼喂。蜈蚣有晝伏夜出的習性,白天在窩內棲息,夜間出來活動、覓食。晚上8~12時是蜈蚣出來活動的高峰期,天亮以后就難以見到蜈蚣了,所以一般在晚上8點左右喂食最為合適。剛引進大棚的種蜈蚣屬4齡成蟲,雌蜈蚣正處于孕育期(30~40天),在這期間雌蜈蚣有大量進食和積蓄營養的習性,應投喂足夠量的黃粉蟲,使蜈蚣吃飽吃好,便于多產卵。喂食時不要翻動蜈蚣的棲息地,以免其受驚影響產卵及孵化。

蜈蚣并非每天都攝食,而是每飽餐一頓后2~3天內不再進食,且不可能所有蜈蚣都在同一天取食,因此每天的投餌量需要在實踐中慢慢摸索。如頭一天投喂的餌料全被吃光,那么第二天可略增加一些;如發現有剩余餌料,第二天則可略減一些。蜈蚣能常年吃上大棚內新鮮蔬菜,也可減少疾病的發生。

供水。每天應換水一次,注意換水時要清洗干凈飲水盤,以免蜈蚣在取食時將食物殘渣帶入水中污染飲用水。

利用大棚養殖蜈蚣需要掌握哪些技術

環境。應提供適宜的溫濕度,種蜈蚣生長溫度應保持在25℃~35℃之間,空氣相對濕度應控制在60%~70%之間。種蜈蚣投放大棚時正值春末夏初時節,早午晚的溫差相對比較大,早晨和晚上應堵嚴通風口,關好門窗,使大棚內的溫度保持在恒溫狀態,中午應通過灑冷水進行降溫,并打開通風窗口進行降溫排濕,以免溫度過高或濕度過大影響種蜈蚣的生長發育。

防逃。對孕育期的蜈蚣必須不定期進行巡視檢查,只要大棚內壁上有一條垂直粗糙的劃痕,蜈蚣就可沿此劃痕爬到棚外,造成大量逃逸。尤其是雌蜈蚣在臨產期為了尋找合適的產房,會到處亂爬,因此在管理時,一定要經常檢查大棚內壁上貼的光滑透明膜是否完好光滑,有無劃痕,接口是否嚴密平整,四角是否出現皺折等。如塑料膜表面有粘滯性灰塵或污物也應及時清除,以免構成蜈蚣逃逸的“扶梯”。若發現塑料膜被蜈蚣咬破,應馬上用透明膠補好。

四、孵化期管理

蜈蚣為卵生,壽命在6~10年。產卵期溫度應保持在20℃~28℃,濕度不宜太大,控制在50%左右即可。蜈蚣在產卵時最怕驚擾,若受驚擾,它就會停止產卵或將卵粒全部吃掉,這是蜈蚣的保護性反應。在蜈蚣產卵時,一定要保持環境安靜,不要有大噪聲,不要去翻窩觀看。蜈蚣在不受外界驚擾的情況下,順利產卵過程需2~3小時。蜈蚣產完卵后,會側轉身體用腹足把卵粒托聚成團,懸空抱在懷中進行孵化。蜈蚣產卵、抱卵孵化時間為40~50天。在這期間,雌蜈蚣一直不吃不喝,不離開卵或幼體,可以不投食,但必須按時加水,將濕度控制在60%~70%之間,溫度控制在20℃~36℃之間。

五、共育期管理

共育期是指成蟲與幼蟲在一起混養的時期,此期應維護好大棚內的溫濕度。溫度應保持在25℃~30℃之間,相對濕度控制在60%~70%之間。如果溫度過高,達到38℃以上時,蜈蚣體內的水分就會散失,一切活動都將停止;如果溫度升至39℃以上時,其身體會干枯死亡。在多雨的季節,飼養人員應多注意大棚內的溫濕度,及時進行升溫排濕,防止低溫高濕,防止蜈蚣患上腹脹病。當大棚內溫度低于20℃時,飼養人員應及時點燃供暖爐升溫,并不定時灑水增加濕度。共育期應盡量使幼蜈蚣居于瓦片最底層,以利于吸收水分,快速生長。

餌料。小蜈蚣的餌料應以多汁、柔軟的動物餌料為主,如黃粉蟲的小幼蟲、精肉等,投喂時精肉應剁成肉泥。而雌蜈蚣和成雄蜈蚣還是應以飼喂黃粉蟲大幼蟲為主。

供水。在共育期,除了放置飲水盤外,還要放置吸水海綿。每天應不定時在吸水海綿上灑水,使它一直保持蓄水狀態,以保證小蜈蚣正常飲水供給。

六、疫病防治

1、綠僵病。高溫高濕時發生,發病蜈蚣關節、皮膚出現小黑點,最后絕食死亡。

防治方法

剔除病體,用1~300倍硫酸銅溶液噴灑體軀,池內置換上新土。

2、腸胃病。陰雨連綿天氣易發生,病體頭部呈紫色,毒鉤全張開,絕食6~7天后死亡。

利用大棚養殖蜈蚣需要掌握哪些技術

防治方法。用磺胺片0.5克研成細末拌入300克飼料中投喂。

3、脫殼病。此病多發于雨季,棲息場所濕度過高,由真菌引起。初期表現為蜈蚣躁動不安,來回爬動,后期行動滯緩,最終因不食不動而死亡。發現病體和死亡蜈蚣要及時揀出,然后用阿莫西林0.25克,研成細末,加入1000克飲用水中拌勻供蜈蚣飲用,連喂數日,直至病愈;或用土霉素0.25克、食母生0.5克、鈣片1克共研為細末,拌入400克飼料中投喂,連喂10天。

以上就是有關利用大棚養殖蜈蚣需要掌握哪些技術的全部資料介紹,文章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圖片來自網絡)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

    你的email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