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菇的種植袋栽需要哪些技術?金針菇味道鮮美,清香撲鼻,是人們佐餐的佳肴,春節前后正是栽培的黃金季節。過去栽培金針菇多是采用玻璃瓶套筒出菇或塑料袋一端直立式出菇,封口用棉塞,接種嚴格按無菌操作。這樣栽培,發菌速度不快,栽培管理費工時,需扎床架,且出菇時間延續較長。針對以上不足,生產者經手研究試驗后,采用改進的袋栽新技術,效果極佳,不但省工、省料、管理方便,而且可增產20~30%,在此,幫農網小編現將具體方法簡介如下:
一、培養基配方。往常栽培的配方為棉殼加米糠(麥麩)或稻草(切短)加米糠(麥麩)等。以棉殼為主料加米糠雖營養豐富,產量較高,但由于透氣性不好而發菌不快。以稻草(切短)加米糠雖透氣性好,發菌快,但營養不足,且體積大,產量低。新配方則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即棉殼或稻草粉100公斤、稻草(切成1.6厘米長)12~15公斤、米糠10~20公斤、石膏1~1.5公斤、白糖1公斤、多菌靈80克,過磷酸鈣1公斤,碳酸鈣1公斤。
二、配料裝袋。先將碳酸鈣、過磷酸鈣、糖等用少量水溶解后,加進多菌靈,然后和混合料拌均勻,一般每百公斤料加水120~140公斤,手捏指縫間稍有水滲出即可,然后裝袋。以往用袋栽金針菇,塑料袋為17×33×0.06厘米的聚丙烯,封口為棉花塞或橡皮筋,回形針等。現采用17~22×0.02~0.03厘米的聚乙烯筒膜,剪成60厘米長。培養料裝于袋中后,兩端各留17~18厘米(即裝料24~26厘米),然后兩端用套環(也可用塑料包裝帶自制)薄膜封口,滅菌后在接種時,用已消毒的報紙替換薄膜封口,這樣通氣性很好,發菌快。
三、培養基滅菌。料裝好之后,應及時移入高壓鍋或鐵鍋中滅菌。用鐵鍋滅菌時,等水燒開后保持6~8小時,再燜4小時。滅菌后,將培養料放進消毒過的接菌室,待冷卻到28℃以下時接種。
四、袋栽接種。金針菇袋栽不用打穴,直接從袋口接種、出菇。改進后的塑料袋可兩頭接種,且發菇快,產量高。接種室要先消毒,每立方米空間用福爾馬林8毫升,加高錳酸鉀5克熏蒸半小時,12小時后才能進人接種。接種過程按滅菌操作(即在距離酒精燈火焰上方3厘米處進行),每瓶菌種可接種40~60袋。
五、培養管理。接種后,將袋移人菌絲培養室培養。以往栽培金針菇一直是直立式出菇,這樣出菇拖延時間長,管理麻煩,且需搭架?,F采用臥式兩端出菇,菌袋堆碼成墻,不需搭架,管理方便。為了防止菇體生長彎曲,需在菌墻上加蓋黑色薄膜。室內溫度一般控制在22~25℃。接種后2~3天菌絲開始萌發,7天后向料內縱深蔓延,這時室溫應降至18~20℃,經20~30天,菌絲就能長滿袋。如果發現雜菌污染應及時處理。菌絲長好后,不久便會出現金黃色的水珠,這是出菇的先兆。因袋口已換為報紙封口,故可免去解口手續。只需加強通風換氣,并保持一定的散射光,進行催蕾培養。每天向報紙上噴水1~2次,并經常進行地面、空間噴水,使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90%,溫度在8~12℃之間,確保菇體正常生長。
六、金針菇的采收。適時采收的金針菇,商品價值可提高。一般在菌柄不再伸長,菌蓋飽滿不皺縮,直徑達2~3厘米時,就要采收。以長而嫩的菌柄為優質品,菌柄長4~15厘米,每叢50~200朵為采收適期。采收時,輕握菌柄,一揪即起,要防止折斷菌柄和帶出培養料。第一批菇采收后,用鑷子夾除原來表層的老菌塊,整平料面,3~4天后再按上述同樣方法蓋好報紙,噴水管理15天左右,即可長出第二期菇。當菇蕾開始長出時,就要加蓋黑色薄膜,并用黑布遮住窗子,使栽培袋處在暗房內培養,子實體在黑暗環境下,即可長出小菌蓋、小菌柄的優質金針菇。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