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是我國的水產珍品。由于近年沿海的河道建設閘壩漸多,河蟹洄游受阻,致使強苗缺乏,產量下降。因此,河蟹育苗工作便成為發展養殖河蟹的關鍵。
安徽省滁縣水產養殖場,立足于“海水人工化,生產工廠化”的目標,進行人工配制海水育蟹苗的試驗,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試驗的親蟹,每年霜降前開始采運,一般為二齡成熟蟹,體重在100一200克,親蟹用草包實扎緊,運回漁場后逐個挑選,除去殘弱。親蟹籠養或散養于池塘中,每籠放養20-25只,雌雄分開,蟹籠半懸于水下:散養親蟹每畝暫養3000只,水深1一1.5米,每日沖水二次,更新水質。親蟹在水溫10℃以上時每周投喂1一2次,食物以成魚干為主,搭配些山芋蔬菜等。投食量按攝食情況而定。10℃以下時少喂或不喂。
試驗用的海水是人工配制而成的,開始曾用江蘇省如東縣鹽場的濃縮海水,經本地池塘淡水稀釋而成,稀釋后的鹽度可達11-19‰。后來,完全按人工配方的設計要求施放各種所需成分的鹽類,用淡水配制成人工海水,并不斷驗證和完善海水的人工配方。淡水較混濁,加鹽后浮游生物基本死亡,往往嚴重缺氧,因此需要沉淀后曝氣處理,方能使用,并經常測定本地淡水的主要水質成分和配用各種工業用鹽的有效濃度,以校正實際配方量。
進行親蟹交配、孵化和幼體培育的試驗池可用四種形式:
(1)室外土池:面積15-50平方米,池深60-90厘米,塑料薄膜鋪底。交配蟹和抱卵蟹用竹籠吊養或散養于池中,因薄膜光滑,一般不逃。池中置有砂濾蕊,用空壓泵充氣增氧。
(2)階梯式流水池;面積為1和2平方米各兩個,成平行2組,池深1米,水深60-90厘米,池底以上10厘米置有40目聚乙稀過濾篩網,上、下兩池底高差為10厘米。兩組流水池的水流方向相反,一組由下往上;一組由上往下。
(3)室內充氣式靜水池:面積為2平方米,共四個。池深60-100厘米,水深30-60厘米,池中置有砂濾蕊,用空壓泵增氧,出水口一側的池角裝有過篩網。
(4)室內淋雨式循環池:9平方米的3個,18平方米的1個,池深60-100厘米。水流由進水塑料管噴水增氧,降水入池,經池底或濾角過濾篩網,由排水孔經排水溝曝氣跌入集水池,用泵提水入小水塔。最適量加入新配制的海水,以補充損耗和替換部分原池水。
試驗早期水溫偏低,室內水池建筑應朝南向陽。屋頂和墻壁用玻璃和塑料薄膜雙層覆蓋,利用空氣保溫,使水溫增至所需溫度,以便在冬、春季多一個月試驗周期。可用繼電器控制電熱棒,在淡水白鐵桶內間接加熱池水,或用立式取暖電爐、煤爐管道增加室內溫度。
親蟹經1-4個月的冬季暫養,按試驗設計的需要,有計劃分期分批進行交配促產。最早從12月1日開始促產交配,最后一批遲至5月份。交配時的密度,室內為每平方米4-5只,室外每籠8-10只,雌雄比例為3:2。
交配的親蟹投入人工海水后,有的1-2天就抱卵,有的要20-30天,主要根據親蟹成熟情況和外界條件(溫度、鹽度、氧氣等)是否適宜而定。抱卵蟹的飼養密度,室內為每平方米2-3只,室外為每籠5-8只。捉除雄蟹,仍適量飼喂成干魚、山芋等食物。室內抱卵蟹在人工加溫條件下或試驗后期(自然水溫增高)約需10一20天就可孵化出蚤狀幼體,再需15天左右即可育成大眼幼體。在流水條件下,蚤狀幼體的培育密度每立方米海水不超過10萬只。
人工繁殖蟹苗的成功,為我國水產養殖開創了一條新路。希望這項新興的養殖業能盡快發展,以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