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實用技術 > 哈爾濱紅腸加工技術
2019
03-25

哈爾濱紅腸加工技術

哈爾濱紅腸是歐式灌腸的一種,已有100多年歷史,原為蘇聯的立陶宛灌腸,音譯為里道斯灌腸。根據我國的消費習慣,進行了工藝上的改革,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1980年哈爾濱紅腸被評為我國優質產品。哈爾濱紅腸特點:外表呈棗紅色而得名,結構緊密,脂香醇正,熏味濃香,耐于保藏。幫農網現將生產工藝介紹如下:

哈爾濱紅腸_哈爾濱紅腸加工技術

(1)原料

加工紅腸的原料肉,必須經過衛生檢驗,合乎要求。然后剔骨,除掉薄膜、筋腱、軟骨、淋巴結、斑痕、淤血等。順著肌肉纖維切成約100克重的小塊。除豬肉外,牛、羊、兔等肉均可。

(2)制餡

餡料配方為:豬瘦肉38公斤、肥膘12公斤,干淀粉3公斤,精鹽2公斤,味精45克,胡椒粉45克,大蒜150克,硝酸鈉25克。加工紅腸的肉必須經3~3.5%的食鹽腌制。然后把肉和鹽、硝混合拌勻,放入盆中腌制2~3天,腌肉室溫保持10~12℃。腌后80%瘦肉塊切面全部變鮮紅色,且有較堅實的彈性。腌后的瘦肉,裝入孔徑2~3毫米的絞肉機內絞成肉泥。為了提高肉餡的保水性,絞完的肉餡還要經過剁細。拌餡之前應把脂肪塊切成1立方厘米左右的小塊。根據配方比例,將各種原料混合攪拌,并把淀粉以25~30%水調勻后,拌入肉餡中,然后再倒入脂肪塊及其他各種原料拌勻。

(3)灌制

紅腸品種不同,所用的腸衣也不同,有牛大腸、牛拐頭、牛小腸、羊拐頭、羊小腸、豬小腸等。通常采用的為豬小腸的干制腸衣。灌餡前先檢查腸衣質量,用水沖洗,不得有漏氣。肉餡灌入時松緊要適中。灌完后每15~20厘米扎成1節,用針刺排出氣體,掛在棒上。

(4)烘烤

目的是使腸膜干燥和殺菌,同時促進硝酸鹽使肉色穩定。烘烤時選擇樹脂少的木材,如柞、椴、榆木等。待爐溫達到60-70℃時,把紅腸擺在爐內。從其下垂的一端算起,距火苗應在60厘米以上。每隔5~10分鐘上下翻動1次。烤溫保持60~68℃。烘烤時間,粗腸45~60分鐘,細腸25~40分鐘。以手觸有沙沙響聲,腸衣成半透明狀,色澤紅潤,腸頭附近無油流出為度。

哈爾濱紅腸_哈爾濱紅腸加工技術

(5)煮制

烘烤過的紅腸,為使蛋白質變性凝固,肉餡形成微細的結構,有特定的滋味和香味,必須經過煮制。紅腸下鍋前水溫應保持85~90℃之間,腸的中心溫度必須達70℃以上。豬腸衣灌制的煮20~30分鐘,牛大腸灌制的煮35~40分鐘,羊小腸灌制的煮10~15分鐘。

(6)熏煙

煮制后的灌腸表面濕軟,色澤淡而無光,存放時表面易發霉發粘。經過熏煙,可除掉一部分水分,腸衣變干,表面發紅,且有熏煙的芳香氣味,增加防腐能力。熏煙方法,通常在固定的熏煙室內進行。熏時先用木柴墊底,上面覆蓋一層鋸末,火柴與鋸末的比例大體為1:2。將灌腸掛入烘房后,點燃木材,并閉門窗,使其緩慢地燃燒發煙,切不能用明火烘烤。熏煙室的溫度應保持在35~45℃之間,經12小時即為成品。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

    你的email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