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牛蒡怎樣種植栽培?牛蒡又名東洋蘿卜,主要食用其肥大的肉質根,葉柄及嫩葉也可食用。肉質根和嫩葉柄肉質細致脆嫩,具有特殊的香味,其中富含菊糖,維生素B和維生素C的含量也很高,還含有銅、錳、鋅等礦物質。牛蒡肉質根除供煮食外,還可以醬漬或加工成牛蒡汁作為飲料,嫩葉主要供煮食。牛蒡還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對于腦中風、腎臟病、痔疾等疾病患者均有一定療效。在此,幫農網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牛蒡的功效與作用以及種植栽培技術要點。
一、牛蒡的特征特性
牛蒡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根為肉質,長圓錐形,皮厚,表面粗糙,灰白色,長約50~70厘米,粗約3厘米左右,是主要的食用器官。植株高約90~100厘米,葉心臟形,長約50厘米,寬約45厘米。色淡綠,葉背密生白色茸毛,葉緣具粗鋸齒。葉柄長70厘米,具縱溝,基部微紅。種子灰黑色,長形,千粒重11克左右。
溫暖濕潤的氣候有利于牛蒡的生長,而其耐寒、耐熱力也較強。植株生長發育期間的適宜溫度為20~25C,在35℃高溫條件下仍能正常生長。地下部相當耐寒,地上部遇3C的低溫受凍害而枯死,因而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牛蒡以地下部越冬。適于種子發芽的溫度為20~25℃,30℃以上和15℃以下發芽不良。種子的休眠期約1~2年,光照對打破休眠有促進作用。
牛蒡喜光照,因此不適宜栽植過密或在背陰的地方栽培。一定大小的牛蒡植株要經過低溫和長日照才能進行花芽分化。一般根的直徑在1厘米以上,氣溫較長時間在5C以下,再加上12小時以上的長日照,就能使牛蒡抽苔開花。www.dy1099.com所以秋播越冬植株,到第二年春季都能開花結實。但播種過遲如10月中旬以后播種的植株,第二年春季一般不能抽苔開花。
牛蒡葉面積大,蒸騰作用強烈,生長期間要求有充足的水分供應,但田間不能漬水,否則肉質根生長不良。因牛蒡是以地下膨大的肉質根供食用,故它對于土壤肥料要求嚴格。應選擇土質疏松、土層深厚的中性土壤。肥料應以基肥為主,多施腐熟的有機料,有利于提高肉質根的品質。
二、牛蒡種植栽培要點
牛蒡適宜春、秋兩季播種,春季3月上旬播種,秋季于8月播種。春季播種不宜過早,否則易造成未熟抽苔;但也不宜過遲,由于生長期短,肉質根膨大受到影響,產量低,品質差。播種前田地要深耕細耙,冬凌夏炕,每畝施腐熟有機肥1500~5000公斤,作成2~3米寬的高畦(包溝)。播種前可浸種24小時,然后直播,多采用點播或條播,最好用細灰土拌種再播,以便播種均勻又有利幼苗生長。每畝用種量100~160克,播種后10~15天出苗,出苗后要及時分次間苗,當真葉5片左右時定苗,一般大型品種株距33厘米,小型品種25厘米。
牛蒡的采收期較長,春播的從6月上旬開始,直到第二年4月上旬隨時都可采收,一般播后100~130天為采收適期,早期采收產量較低,每畝可收1000公斤左右,第二年春天采收,每畝產量約3500公斤。秋播的12月上旬到第二年4月上旬收獲,每畝產量1500~2000公斤。采收時先用鐮刀割除葉片,留15~20厘米長的葉柄,然后用犁在行間犁60~70厘米深的溝,再用鋤頭掘出周圍土壤,用鐵棒撬去根隙間的土壤,用手將根輕輕撥出,去除沾在根上土壤,切莫將根弄斷,根挖出后要洗滌干凈,進行分級,選擇肉質根長短一致,大小均勻,沒有傷口和病蟲的根系捆成束后便可出售。
留種于冬前選擇根粗、葉少、頸短縮不露出地面、須根少的植株作種株,切去根部1/3,種植于留種田,行距50厘米,株距30厘米,冬季注意覆蓋防寒,第二年5月下旬開花,7月下旬至8月下旬種子成熟。
以上就是有關牛蒡的功效與作用以及種植栽培技術要點全部資料分享,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文章配圖來自網絡)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