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種植技術 >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黃芪的種植與管理
2021
02-06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黃芪的種植與管理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屬豆科多年生深根草本植物,主要以根部入藥,具有補氣、固表、托毒、生肌、養血、助陽、利尿和消毒等功效,對高血壓、中風、糖尿病以及瘡瘍久不收口等病癥也有療效,為貴重藥材。黃芪原為野生,近年已可人工栽培。栽培品種有膜莢黃芪和蒙古黃芪兩種。在此,幫農網小編就給朋友們介紹一下黃芪的種植與管理技術。

一、選地和整地

栽培黃芪要選用上層深厚、土質肥沃、透水排水性好的砂壤土。平原地區要選地勢較高、排水良好、滲水力較強的地塊;山區宜選向陽坡地種植。前茬最好是豆科或禾本科作物。翻地要深,最好達到30厘米以上,因為黃芪主根垂直向下生長,土壤疏松,才能有利于主根生長。要求在秋末冬初翻地為好,隨翻隨整平耙細,隨打壟及時鎮壓,壟距一般60-66厘米。山坡地可整平細耙后平播或平播后起垅。

黃芪的種植與管理

二、播種

選用籽粒飽滿、無蟲蛀的種子。春秋兩季均可播種,春季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要輪墑進行;秋季宜在10月上旬,應掌握播后耕層結凍而不能出苗的火候,秋播可避免春秋遇到的干旱,保苗好。壟作可采用條播或穴播,距離為16-20厘米,每穴點種5-7粒,播深3-7厘米,覆土厚1.5-3厘米,然后踏實。平播的行距60厘米,播后鎮壓,中耕起垅。每畝播種量一般為1.5公斤(粒種)-3公斤(平播)。

三、田間管理

黃芪的幼苗生長較慢,要加強管理,防止草荒欺苗;及時排水,防止漬害。苗高6.5-10厘米時間苗,13-17厘米時定苗。間苗時,粒種的留株距6.5厘左右拐子苗,穴播的每穴留2-3株,平播的株距為10-13厘米。定苗時,粒種的13-17厘米留一株,穴播的每穴留一株,對缺苗的地方要在定苗時補栽齊全。定苗后,每畝追施硫酸銨10公斤,開花后,每畝再追施過磷酸鈣15公斤。在生育期間要除草松土2-3次,結合間苗和定苗同時進行。以后每年生育期都要進行中耕除草和追肥。

四、防治病害

1、枯萎病。受危害后地上部位全部枯萎,根部腐爛。發病初期,可用5%石灰水或50%多菌靈可濕性劑1000倍溶液灌病穴。

2、銹病。主要危害葉子。發病時,可用65%代森鋅400-500倍液或波美0.2-0.3度石硫合劑噴霧。對病害除按以上辦法及時防治外,還要注意實行輪作。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五、采收

黃芪栽下后二年開花結實。種子在八、九月成熟。當莢果下垂,內部種子呈褐色時即可采收,一般畝收種子15-25公斤。黃芪生長3-4年后,其根部即可采收藥用,年久不收容易產生黑心,出現腐朽根。適收期可在秋季地上植株枯萎時進行。采收方法,可用人工刨挖,一般畝產150-250公斤干貨。

六、加工方法

將挖出的黃芪根,去凈泥土,趁鮮切去根莖晾曬,曬到六、七成干時將根理直,扎成小把,每把重約2-2.15公斤,再曬到全干,即成干貨,以備出售。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

    你的email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