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種植需要注意哪些問題?豐產棉花的棉苗應該達到全、齊、勻、壯和早發(早現蕾)的要求。要達到這種要求就要根據棉花苗期的生長特點,改善苗期生長的外界條件,切實做好苗期的各項管理工作。在此,幫農網小編就給大家講一講棉花種植經驗——棉花苗期生長的管理措施。
一、棉花苗期的生長特點:棉花從出苗到現蕾這段時間稱為苗期,一般有40-45天的時間,其中又分為子葉期和真葉期兩個階段。苗期只生長根、莖、葉等營養器官,稱為營養生長期。苗期生長以發根為主,根系的生長速度遠遠超過主莖的生長速度,據有關科研單位試驗測定,子葉期,主根入土深度為棉苗高度的1.7倍;1片真葉時為2.7倍;2片真葉時為3.6倍;現蕾期為4.8倍,平均每天伸長2厘米。棉花出土后三四天就長出一級側根,一片真葉時長出二級側根,三片真葉時一株棉苗的側根數已有80-90條,現蕾時,棉地窄行的側根已經縱橫交錯生長。苗期棉根還有很強的再生能力,切斷以后又能很快長出新根。棉苗主莖的生長速度比較慢,平均每天增高0.3-0.4厘米。苗期葉色由淺到深。一直到現蕾前都應保持深綠色(“三黑三黃”的第一黑)。苗期莖色應該是,自下而上紅綠各半。穩長的棉苗,其長相應該是“矮蹲蹲磐子形,橫大于高,粗壯有勁”。
二、棉花苗期生長與外界條件的關系:棉苗生長與外界條件的關系非常密切,最適宜溫度為25℃左右。低于14.5℃,根系即停止生長;超過35℃,根系也會受到損害。在適宜溫度的筑圍內,溫度愈高生長愈快,如從出苗到現第1片真葉的天數,在14℃時需20天,16-18℃時需10-12天,25℃只需5-7天。整個苗期的需水量只占其一生中需水量的16.5%,棉地土壤含水量應保持在13.5%-17.5%為宜。土壤水分過多不僅發根慢,還會發病死苗。苗期對礦物質養分的需要量,根據測定,氮素只占其一生需要量的2.6%左右,磷素只占2%左右,鉀素只占3.3%,需要量雖然很少,但與棉苗生長的好壞卻有很大影響。氮素過多,棉苗瘋長;過少,棉苗瘦弱;缺磷,幼根和莖葉生長緩慢,推遲現蕾開花;缺鉀,會削弱棉苗的抗寒、抗病、抗旱能力。
三、棉花苗期管理的關鍵措施。
1.查苗補缺。有缺苗就要及時用預備苗、散籽苗或芽苗進行移栽補缺,做到缺苗不補籽,移栽保全苗、保密度。并在栽后單獨施一次肥料,促使平衡生長。對缺苗比較嚴重,移栽補苗后仍不能保證密度時,則可以把移栽的苗栽稀一些,以后對稀的棉株采用“雙稈棉”的栽培辦法,一株變雙株,爭取多結桃,以彌補損失。做法是,當棉苗長到五六片真葉時,就打去頂心,使其葉腋生長出多個葉枝,以后只保留兩個葉枝往上生長,抹掉多余葉枝,就可成雙稈棉。
2.搶施黃芽肥,施好壯苗肥。當棉苗已經出土還處于黃芽階段時,就要搶施一次黃芽肥。每畝用人糞尿三四擔摻尿素2公斤,再摻“402”等農藥100—150克,進行點澆,既追肥又防病。棉苗長有三四片真葉時,這時花芽已開始伸長,如果養分充足,就能達到壯苗早發,所以在定苗后,棉苗已有三片真葉時就要適當重追一次壯苗肥,每畝用尿素3公斤摻好糞五六擔點澆,或用尿素4-5公斤穴施。
3.早間苗、早定苗。棉苗出齊以后就間苗,一片真葉時定苗。
4.勤鋤細鋤,清溝排澇。苗期中耕鋤草三四次,先淺后深,先細后粗。每次都要結合清溝排水,以消滅雜草、疏松土壤、提高土溫、調節土壤水分、促進養分分解利用,有利棉苗多發根,深扎根。
5.防治苗期病、蟲。苗期病害以立枯病、炭疽病和疫病為主,關鍵是要從備耕開始就做好農業措施和藥物措施的預防。苗期的藥劑防治要早,起到預防保護作用,如結合追肥,在肥料中摻和“402”或多菌靈或稻腳青,或在低溫來臨以前噴用波爾多液或多菌靈等進行護苗。苗期害蟲主要有棉蚜、棉薊馬、地老虎、蝸蟲等,要采用人工捕殺與藥劑防治相結合的辦法,防止蔓延為害,造成經濟損失。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