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寄主作物
馬鈴薯、番茄、茄子。
二、病害診斷
葉片、葉柄、莖和薯塊均可受害,多在開花前后出現癥狀。葉片染病,從葉尖或葉緣開始產生水浸狀斑點,濕度大時很快擴大成褐色病斑,邊緣水浸狀,生出一圈白色霉狀物,葉背霉層尤為明顯。葉柄和莖部受害,產生黑褐色條斑,白霉較少,常致葉片萎蔫、干枯下垂,后期全株黑色濕腐狀。薯塊發病,病斑褐色至紫褐色,病部皮下薯肉也呈紅褐色。病斑擴展成不規則斑塊狀,病健交界常不清晰。病部多不向內部深入,常表現干硬、壞死。后期易引起雜菌感染而軟腐,有怪味,不堪食用。窖貯期間,病部可繼續發展,造成大量腐爛。
致病菌為致病疫霉,病菌菌絲無色、無隔、多核、纖細。孢囊梗無色,單根或成束從氣孔生出,具分枝,上部粗細不均結節狀。孢子囊無色,卵球形,頂端具乳頭狀突起,吸水后產生游動孢子。游動孢子腎臟形,側生兩根鞭毛。病菌可在菌絲體內形成休眠的厚垣孢子。

三、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潛伏在薯塊內越冬,成為病害侵染的主要來源。播種病薯后,重者不能發芽或幼芽未出土即行死亡,輕者出土后發病,成為中心病株。病部產生孢子囊。借氣流、雨水傳播進行再侵染,擴展蔓延。孢子囊還可隨水滲入土中侵染薯塊,形成病薯,作為翌年的侵染源。 病菌喜于晝暖夜涼和高濕條件。相對濕度95%以上,18~22℃條件下,利于孢子囊形成。多雨年份,早晚多霧多露,天氣潮濕等,利于病害發生和蔓延。北方馬鈴薯種植區,開花前后常逢陰雨季節,若品種感病,溫暖高濕,出現中心病株10~14天后,病害可全田蔓延流行。
四、防治措施
1、應用抗病品種
各地應根據當地特點選用適合種植的抗病豐產良種。
2、選用無病種薯
建立無病留種田,選種無病種薯,做到秋收入窖,冬貯查窖,春季出窖,播前切塊,春化過程中,每步程序均嚴格剔除病薯,避免病薯下地,減少初侵染源。
3、加強栽培管理
適時早播,選擇土質疏松、排水良好地塊,合理施肥,保持植株健壯,增強抗性。發現中心病株,及時拔除銷毀。
4、及時藥劑防治
見有中心病株立即噴藥??蛇x用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劑800倍液,或72%克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以上就是有關《馬鈴薯晚疫病的診斷以及防治措施》全部資料分享,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文章配圖來自網絡)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