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種植技術(shù) > 山藥種植技術(shù)及田間管理方法
2020
03-03

山藥種植技術(shù)及田間管理方法

山藥學名薯蕷,是薯蕷科薯蕷屬植物,纏繞草質(zhì)藤本。塊莖長圓柱形,富含淀粉,可供蔬食;入藥能清熱解毒、補脾胃虧損,治氣虛衰弱、消化不良、遺精、遺尿及無名腫毒等。在此,幫農(nóng)網(wǎng)小編就給大家講一講山藥種植技術(shù)及田間管理方法。

山藥種植技術(shù)及田間管理方法

一、土地選擇

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松軟的沙壤土或壤土田塊,要求上下土質(zhì)一致,如下層有較薄的粘重土層,挖溝時挖去,也可種植。土壤以微酸到中性為宜。山藥不能連作,一般應(yīng)隔3年輪作1次。

二、開溝整地

長根品種按行距1m,在田間挖南北向深溝,溝寬28-30cm,深140cm。挖時將上下層土分別堆放在溝的兩側(cè),溝底20cm的沙土就地挖翻樓碎。經(jīng)晾曬幾天后,先將底層土耬平踩實,再分別填入下層土、上層土,每填20cm耬平踩實1次,要拾凈所有瓦礫雜物。為便于開溝,一般都是先隔行開挖,待填平半條溝后,再開挖剩下的半條溝。

三、種塊處理

在種植前選符合所栽品種特征的無病塊根上端較硬的根頭作種,將其下端斷面在消石灰粉中蘸一下,然后放太陽下曬幾天,以殺菌和促進發(fā)芽。用根頭繁殖不能擴大種植面積,若要增加繁殖系數(shù),必須將塊根切斷繁殖。即選長1m左右,橫徑2.5-4.5cm的較細塊根,切分成15-20cm長的若干小段,并用毛筆標記上、下端,然后將每個斷面蘸石灰,橫放太陽下曬種,一直曬到段頭有細裂縫為止。幫農(nóng)網(wǎng)小編提醒,曬種期要輕拿輕放,以防擦傷。同時要做好防風、防雨和防霜凍工作。

四、種植技術(shù)

在當?shù)貧鉁鼗厣?2℃以上,地溫穩(wěn)定達到10℃以上時種植。華北地區(qū)多在4下旬,長江流域多在4月上、中旬,華南地區(qū)則在3-4月。種植前要在大田周圍挖深圍溝,深達1m左右,寬0.6-0.8m,并與外溝相通。田長超過20m的還要加開腰溝,以保證多雨季節(jié)迅速排水。然后在種植行中央拉繩,按行距1m沿繩開淺溝,深5.6cm,在溝中用10-12cm粗的鋼筋棍按株距20cm逐一打洞,深入松土層底部。將種薯的上端順溝走向橫放在洞口上,以引導新生的塊根垂直下伸,生長粗細均勻,達到出口和收購的標準。排放好一溝后,隨即覆土起壟,壟高10cm。

五、施足基肥

下種后到出苗前,將種植溝兩側(cè)行間土壤深翻20-30cm,施入基肥。有機肥和無機肥要配合施用,施腐熟廄肥或糞肥2000-4000kg/667m2,外加尿素20-25kg,過磷酸鈣15kg,硫酸鉀25-35kg,并與翻土充分混合。

山藥種植技術(shù)及田間管理方法

六、田間管理

1.支架引蔓:山藥一出苗就要及時搭支架引蔓向上生長,一般用細竹竿或樹枝插搭人字架,架高以2-2.5m為宜。幫農(nóng)網(wǎng)小編提示,如因材料所限,至少也要高達1.5m。支架要安插牢固,防止被臺風吹倒。

2.中耕填土:生長前期應(yīng)勤中耕除草,一般每隔半月進行1次,直到莖蔓已上半架為止,以后拔除雜草。要將架外的行間土壤挖起一部分填到架內(nèi)行間,使架內(nèi)形成高畦,架外行間形成深20cm、寬30cm的畦溝,以便雨季排水。

3.追肥過程:在莖蔓已上半架時追施1次,根據(jù)植株長勢施尿素10-15kg/667m2。旺苗偏少,弱苗偏多,以求全田平衡發(fā)展。以后在莖蔓滿架時,如有黃瘦脫力現(xiàn)象,可再追施1次。

4.灌溉排水:山藥為耐旱作物,但為求豐產(chǎn),也要適當澆水。一般在第1次追肥前后,如遇久旱不雨,土壤充分發(fā)白,應(yīng)輕澆1-2次,至土壤表層潤濕即可。以后到夏秋之交,如遇干旱炎熱天氣持續(xù)1周以上,也要清晨澆涼水抗旱。山藥更怕澇,多雨季節(jié)要及時清溝排水,達到田無積水。

  
  

 有 1 條評論

  1. bieshuo126 說:
    山藥是個好東西,藥用價值和食用價值都很高,市場上也很受歡迎,種植管理也很容易學習和掌握,經(jīng)濟效益有不錯。
  2.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

    你的email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