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魚主要分布于南海、東海和黃海南部,是我國重要的經濟魚類。那么,養殖大黃魚和野生大黃魚有什么區別呢?養殖大黃魚和野生大黃魚除了外形有區別之外,在口感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具體有以下幾種不同:
1.野生大黃魚背鰭鋸齒,顏色呈透明或微黃;養殖大黃魚背面粗糙,顏色呈灰白色。
2.野生大黃魚體形較小,養殖大黃魚體形較大。
3.野生大黃魚軀干薄而瘦,養殖大黃魚厚而肥。
4.野生大黃魚內臟干凈,養殖大黃魚有污物。
5.野生大黃魚魚唇發黃牙垢多而堅固,養殖大黃魚少易脫落。
6.野生大黃魚食用時感到黏性很強,養殖大黃魚黏性很差,燉時最明顯。
下面,幫農網小編就給朋友們講一講池塘養殖大黃魚技術及管理要求。
一、養殖池塘
池塘要求平均水深在3m以上,深一些更好。換水條件要好,每潮汛的15天里,要求有12天以上均可換水的。池塘大小以15畝左右為宜。池塘在放養魚種前要進行進行嚴格的清淤與消毒。為頂防池塘滲漏而引起水位下降,或人們汛期間無法換水而引起水質惡化,要配備相應大小功率的抽水設備,養殖池最好選擇在淡水源的地方,以便調節水質。幫農網小編提示,為防止大黃魚受驚時跳上池灘而擱淺死亡,式進排水時的逃魚,有池的淺灘及進出水閘門口均應用密網圍攔。池底以沙。石質為好。為便于排水捕魚,池塘向以5%左右的坡度向徘水口方向傾斜,同時在排水口附近設一個10-20m2的水泥抹面的集魚坑。
二、魚種放養
1.魚種規格
為避免養殖周期過長而造成池他塘底質惡化,投放的魚種應以100g左右的大視格為好,且力求規格整齊,以便當年全部達到商品規格,當年上市,尤其是深度不足3米的池塘,其至可以先在網箱中多養個把月后再放入池塘。
2.放養密度
大黃魚池塘養成的放養密度與魚種的規格、他均的深淺及換水條件有關,換水條件好的,深3m左右的池塘,畝約可入100g左右的魚種450尾: 50g左右的魚種600尾。密度太大,會影響生長,太小了會影響魚的攝食,為清理下沉池底的殘餌與帶動大黃魚搶食,可混養少量如真鯛等底層魚類或少量蝦、蟹等。
3.魚種消毒
大黃魚在池塘中發病時,施藥較少困難,把好魚種放養時的消毒關特別重要。消毒法同網箱養殖。
三、 飼料投喂
基本上同網箱,不同之處強調如下:
1.飼料種類
為防止飼料的潰散而影響水質與底質,冷凍魚飼料解凍、洗凈、瀝干后,以切碎成肉塊投喂為好,若絞成肉糜,要用粉伏配合飼料調成粘性強,含水分較少的團狀飼料再投喂。嚴禁投喂變質的小雜魚蝦。
2.投喂方法
池塘養成期間,一般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小潮汛渙水困難時可投一次。若水質不好又無法進水時,也可以暫停投喂1-2天。其投喂量相應比網箱養成的要偏少些。
池塘大黃魚投喂應固定地點,并且最好固定在靠排水口的地方,以便把殘餌排出池外,投喂的速度要慢一些,時間要長一些。若未見魚群上浮搶食,或聽下列水中攝食時發出的叫聲,就不宜再投。
四、日常管理
1、 水質監測
每天都要換水,水質好時,每天一次,反之,兩次。高溫季節,晚上換水最好,換水量依水質情況而定。大暴雨后池塘表層的比重下降明顯,換水時,應把表層淡水先排出,待海區潮位較高時再進水。幫農網小編提醒,定間(每10天左右)潑灑生石灰水,以改善水質。
2、巡塘檢查
要堅持每天的早、中、晚巡塘,尤其是在高溫季節又逢小潮水換水困難時,要特別注意做好晚上與凌晨的巡塘工作。認真觀察魚的活動情況,發現問題要及時采取措施。如有浮頭不下沉的,要進水(或抽水)增氧。若發現病魚、死魚,或無特殊原因而攝食量明顯下降的,要及時檢查,并采取相應措施。
3、觀測記錄
每天要定時觀測水溫、比重、透明度、水位變化,以及魚的集群攝食、病害情況,并詳細記錄。在水質變差或發現魚的異常情況,還要監測池水的氨氮、酸堿度、硫化物等。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