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蛭養殖技術
1、選址建池:選擇排灌方便、避風向陽的地方建池。池內水深1-2.5 米左右,大小不限,一般以地勢而定。池四周靠池壁用有腐殖質的疏松沙質土建0.5 米寬、0.2 米厚的產卵平臺,便于水蛭打洞產繭。中間為水面, 平臺高出水面10厘米并保持濕潤。有時池塘的水位不易精確控制,因此在池塘內建立固定的產卵平臺難免會造成被水淹沒導致卵繭死亡,為克服這些不利因素的影響,我們利用水漲船高的原理,在池內建造浮動的產卵平臺,產卵平臺的建造可因地制宜的采用舊房拆下的木材、廢棄的架板等捆綁在一起做載體,上面鋪上10 厘米厚的疏松沙土即可。這種辦法可以不考慮水漲水落,疏松的沙土永遠保持一種幾乎不變的濕度,可以為水蛭提供良好的產卵場所,卵繭孵化率相當高。
池塘分土池和水泥池兩種,前者池壁需用磚或石塊漿砌,做到堅固、耐用、無漏洞;后者要在池底鋪上20 厘米厚的泥土。無論那種池都要在池的四周設置排水孔,以便大雨天方便排水,以免雨水漫過池壁造成水蛭順水而逃。每個排水孔都要設置過濾網,防止水蛭外逃。要求水質肥沃,以便使水中的螺螄、水蛭及各種水面浮藻和微生物快速生長發育。為此,水蛭池建好后應在底部撒一層雞糞或豬糞,,以每百平方米水面施0.2 方糞為宜,上面蓋上20 厘米厚的泥土。
除專門養殖池外,也可利用現有的魚池、蓮藕池以及廢棄的水溝、池糖等。無論什么樣的養殖池, 投種前都必須進行消毒,由于水蛭不適宜堿性土壤或水質,不能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消毒,但用普通的食醋消毒效果極好,適宜的比例為每立方米水10 克食醋。注意事項:池內土壤及水質必須呈弱酸性,PH 值為5.5--7,PH 值大于7 必須進行改良,否則會造成減產甚至導致失敗;池四周必須設置排水口,以防雨天池內水位上升淹沒產卵平臺,導致亂繭死亡;水蛭的吸盤對越光滑的平面吸附力越強,因此其防逃圍墻必須是粗糙的;人工養殖水蛭要注意調節水質,特別密度較大時,要適時換水,保持一定的融氧量。
2、種蛭的選擇及投放前的準備:人工飼養要首選寬體金錢蛭或速生水蛭。因該品種藥用成分高,其特點為:體型大、繁殖快、生長快、易飼養、抗病力強、產量高。體略呈紡錐形。扁平且較肥狀。體長8--18 厘米,背部通常暗綠色,有6 條黑色和淡黃色兩種斑紋相間組成的縱紋其中一條較為粗長。紋的前端色澤較淡,身體的兩側面是一條淡色的縱帶, 膠兩側各有一條較粗而明顯的黃褐色和黑褐色縱紋。水蛭放養要首選體質健壯、無傷殘、無污染,活潑好動,用手觸之即迅速縮為一團的體重達10 克以上的做為種蛭。種蛭投放前要進行消毒處理,取一大塑料盆,調配一定數量的0.01%的高錳酸鉀水溶液置盆中,將作種用的水蛭依次放入盆中10 分鐘消毒處理,而后投入準備好的飼養池即可。
3、放養密度:專門用于水蛭養殖的水面每100 平方米500-1000 條,飼養幼蛭10000 條;魚與水蛭混養每畝水面可放種蛭40公斤。
4、水蛭的管理:產卵前期的管理:產卵前,水蛭食量很大,為了使水蛭產卵繭多, 每個卵繭孵化出更多的幼蛭,需要供應足夠的飼料,除供應更多的河蚌、螺類,應及時向水中追肥,促進水中浮游生物及水草的生長,以便向水蛭提供足夠的多樣化的飼料,多余的飼料供未來的幼蛭食用。產卵期的管理:產卵繭期間,水蛭常常夜間爬出水面,鉆入專門為它設計的產卵平臺的虛土中產卵,應盡量保持其環境安靜,以免驚動懷卵繭的水蛭而造成產空繭。孵化期間,避免在平臺上走動,以免踩破卵繭。
同時,注意維持水位高度,水位太低會造成產卵平臺上的土壤太干導致卵繭干枯而死亡,水位太高會淹沒產卵平臺造成卵繭缺氧而死亡。幼蛭的管理:初孵化出的幼蛭3 天后便可取食,這期間幼蛭的食物主要是河蚌、螺螄的血液和汁液以及水中的浮游生物,由于大量的幼稚孵化出來,水中的食物消耗很快,為了使水中快速生長出更多的浮游生物,要不斷地向水中追肥,追肥的方法將曬干的雞糞、牛羊糞等裝入準備好的編織袋內沉入水底。隨著幼體的長大,可吞食河蚌、螺螄的整個軟體部分. 水蛭的食物:在人工飼養的情況下,以河蚌、螺類以及水中的浮游生物為主要食物,不足的情況下可以下面食物配比補充:投飼料量視放養種蛭數量而定,每平方米水面投放250 克活螺螄、河蚌,以便它也生長供水蛭食用。另外,水蛭對水質要求不嚴,但因人工養殖密度大,所以最好保持水質清新,水溫宜保持在15-30℃之間。10℃ 以下停止攝食,30℃以上影響生長。7--8 月份水溫高,應注意適當換水。
二、養殖注意事項
1、觀察水蛭的活動情況,如發現水蛭群集在水池側壁的下部,并沿側壁游到中、上層,然而卻很少游出水面,這是水中缺氧的信號,應立即增氧或換水。
2、觀察水中的浮游生物數量是否急劇減少,以決定是否該往水中施肥,多放養水生植物。應以水葫蘆和浮萍為主,因為水蛭怕陽光直射,它們既是田螺的飼料,又可為水蛭遮光,水蛭還可以在上面產卵。
3、引種后不得直接將水蛭投放到池塘里,因為在運輸過程中水蛭自身將產生出一層粘膜作為保護層,應在池塘周邊選擇一塊陰涼潮濕的地方,將水蛭放到那里,使其自然爬進池塘,以減少死亡。
4、收獲期一般在10 月份,將打撈出來的水蛭按大、中、小分開,大的要篩選出來放回池中留做種水蛭,小的應另外放在一個池中繼續飼養,以便第二年養到15 克以上打撈出售,中等的應馬上加工成干品后出售.
5、初春與深秋的管理:常溫下水蛭一般在4 月下旬~10 月上旬活動、覓食、生長, 其他時間均處于冬眠狀態。在初春與深秋季節,有條件的養殖場可以采用塑料薄膜覆蓋養殖池,利用太陽光的照射提高水溫,從而延長水蛭的生長時間3 個月,可增產40%以上。與魚混養的水蛭每畝水面可投放25 公斤河蚌和螺螄,在投放種蛭2000 條的情況下不用補充飼料,河蚌和螺螄的自然繁衍以及池塘中的各種浮游生物即可滿足水蛭的正常食用。
以上內容由幫農網收集整理,僅作為《水蛭養殖技術及注意事項》的參考資料;如果您有更好的農村實用技術,歡迎給幫農網的種植技術、養殖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等欄目投稿。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