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殖技術 > 利用大棚養雞需要掌握的一些技術和注意事項
2022
10-27

利用大棚養雞需要掌握的一些技術和注意事項

利用大棚養雞需要掌握哪些技術和注意事項?目前,大棚養雞已被越來越多的養雞人應用,建造養雞大棚時,需要因地制宜,確保雞棚的實用性和堅固性。同時,在飼養管理過程中,也要進行科學飼喂管理,注意做好疾病防控。那么,利用大棚養雞需要掌握哪些技術和注意事項呢?在此,幫農網就和養殖戶朋友們一起學習一下。

利用大棚養雞需要掌握的一些技術和注意事項

一、地址選擇

棚址宜選擇在遠離村莊,交通方便,避風向陽,地勢高燥,水源充足,便于管理,坡度在25度以下的山坡為佳。要求棚的位置坐北朝南,東西向開門,南北向開窗。

二、大棚建造

塑料大棚的建造以經濟實惠、方便靈活、就地取材為原則。以毛竹、塑料薄膜、遮陽網等為主要建筑材料,一般搭建占地132平方米的雞舍,雞舍長22米,寬6米,高2.0~2.5米,雞舍內部以毛竹作成支撐架,四周用塑料薄膜、遮陽網圍繞,每批可飼養2000羽,也可因地制宜造擇雞舍的大小。

利用大棚養雞需要掌握的一些技術和注意事項

三、飼養管理

1、雛雞苗必須挑選行動靈活、叫聲洪亮、羽毛有光澤、不擠堆的健康雞苗。出殼后,接種馬立克氏病疫苗,在24小時內運到雞舍,雛雞進入棚內的育雛室后必須做好保溫工作,給予雛雞充足的光照,每平方米飼養雛雞40~50羽。雛雞應先飲水后喂料,應喂給雛雞全價顆粒飼料,并在飲水中加入抗生素,連用三天,以增強雛雞體質,提高抗病率。保持棚內室溫在32~35℃,以后每星期下降2℃。25~30天后逐漸脫溫放牧飼養,晚上進塑料大棚飼養。

2、塑料大棚飼養本地雞,其實是舍飼結合放牧的飼養方式,主要根據氣溫高低、雞群大小、天氣晴雨因素決定。若本地雞在1月齡,應舍飼為主,輔以放牧,加強保溫;待本地雞1月齡后,放牧為主,輔以舍飼。在前期飼養全價飼料,后期放牧后可改為主食玉米等粗飼料。放牧并喂粗飼使本地雞適應性好、抗病力高、覓食性強的優勢充分發揮,并可減少飼養成本,提高肉品質。在多雨高濕的南方地區,即使是雞已脫溫,也需要加強舍飼,此時通風換氣與密度問題是飼養的關鍵,若處理好這些問題,由呼吸道引起的多種并發癥均可以有效避免。

利用大棚養雞需要掌握的一些技術和注意事項

3、采用塑料大棚養雞,一般濕度相對偏高,地面具有較大潮氣,因此地面要鋪設細沙,表面鋪上谷糠等,并經常更換墊料。中午棚舍內的溫度較高,所以中午時間要進行通風換氣,這種做法一方面可促進棚內通風,另一方面又可維持正常濕度及溫度。根據空氣刺激強度與棚內溫度,夏季的早、中、晚時期卷起塑料薄膜邊底并且開通風孔進行換氣。冬季通風換氣時間為上午7~8時與下午2~3時,注意換氣前的1小時將爐火調旺。通風時間控制在10~20分鐘。幼雛在飼養階段會產生較少的水汽與有害氣體,所以通風換氣時間保持10分鐘即可,根據雞的生長情況,逐漸增加換氣時間。因本地雞逐漸成長,加上棚舍內偏高的飼養密度,容易產生升高棚內濕度與氨氣,所以這一時期必須不定時地通風換氣。

三、注意事項

塑料大棚飼養本地雞,雖然疾病發生較少,但也必須以綜合防治、防重于治為原則,按本地雞的免疫程序,并結合當地疫情發生的情況注射疫苗。另外,應根據山地放養本地雞的實際情況,在15~60日齡時交替使用抗球蟲藥或中藥以防治球蟲病。在放養前與放養后的第15~20天和以后每隔一個月服用驅蟲藥,防止本地雞線蟲病的發生。

利用大棚養雞需要掌握的一些技術和注意事項

塑料大棚內養雞濕度高,流通量大,因此要嚴格執行消毒措施。首先,出售完成雞后,將大棚內的墊料與糞便徹底清除,進行清洗消毒,之后采用福爾馬林、高錳酸鉀給予必要的熏蒸消毒。消毒結束后,應用濃度為2%~3%的火堿水噴灑于大棚內外。雛雞在進入雞舍之前,使用生石灰粉適量撒于地面,然后將已消毒后的干燥材料墊在地面上。定時清洗并且嚴格消毒水槽與料槽,做好防鼠工作。

以上就是有關利用大棚養雞需要掌握的一些技術和注意事項全部資料介紹,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文章配圖來自網絡)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

    你的email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