鴿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鴿痘如何診斷和預防?鴿痘是一種以吸血昆蟲為媒介,以鴿體表無羽毛部位散在的、結節狀的增生或形成痘痂性皮膚病灶為特征,在喙部及喉部黏膜形成一層黃白色干酷樣偽膜為典型癥狀的病毒性傳染病。以養殖場肉鴿感染率和死亡率最高,給養鴿場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在此,幫農網就和朋友們一起了解一下鴿痘發病原因以及鴿痘診斷和預防方法。
一、流行特征
本病多發生在12月齡以內的幼齡肉鴿,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有明顯的季節性,以春、秋兩季和蚊、蠅及吸血的昆蟲活躍的季節最易流行,且發病率最高。一旦有葡萄球菌、傳染性鼻炎和慢性呼吸道病等細菌感染可造成大批死亡。病鴿的唾液、鼻分泌物和淚液,以及病鴿脫落和碎散的痘痂,污染的水源、飼料、運動場是鴿痘病毒的主要傳染源。鴿痘病毒主要通過接觸傳染。鴿痘病毒需經損傷的皮膚、黏膜而感染健康鴿,蚊、蠅及體表吸血的昆蟲也可傳播本病,脫落和碎散的痘痂也是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
二、鴿痘癥狀
鴿痘按臨床癥狀可分為皮膚型和黏膜型兩種。皮膚型鴿痘主要在無毛的皮膚上,如眼瞼、鼻、嘴角、腿、腳趾間,肛口周圍和翼內無毛的皮膚上,在皮膚上有針尖大小到豌豆大小的斑點,迅速形成灰白色的小結節,發展形成痘痂,如不及時治療,痘痂下有膿性分泌物產生,繼而轉變為膿胞,4~5天后痘痂自行脫落留下疤痕,長在眼睛附近的鴿痘會導致眼睛變色或瞎眼,皮膚型鴿痘患鴿常表現增重不良、衰弱,而產蛋鴿患病時,可出現暫時性的產蛋量下降,但死亡率較低,病程一般30天左右可自行恢復。若發生細菌性混合感染,則病程較長,病情嚴重者也可引起死亡。黏膜型鴿痘主要發生在喉部,也叫白喉型鴿痘,病鴿主要表現為喉部腫脹,采食困難、張口呼吸,患鴿多因窒息或饑餓而死亡。
三、剖檢變化
皮膚型鴿痘主要表現在體表無毛的皮膚上,除體表表現的臨床癥狀外,如不并發其他細菌性感染,剖檢時內臟器官無明顯的肉眼可見病變。
黏膜型鴿痘也稱白喉型鴿痘,剖檢病鴿口腔,可見在口腔、咽部的黏膜上有白色假膜形成,在咽喉部可見到灰白色的結節,病程長的可見融合性白色、淡黃色的假膜,剝落后可見到出血性潰瘍面,嚴重病鴿氣管和食道在咽喉部被黏膜和結節形成的沉積物堵塞,病程短的其他內臟器官無明顯的肉眼可見病變,病程長的剖檢時有呼吸道病變。
四、預防方法
改善環境。給鴿群營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定期清理鴿場周圍環境,清除積水、垃圾,消滅蚊子和其他吸血昆蟲是預防鴿痘發生的有效措施。
定期消毒。每間隔20天,用消毒劑對鴿舍和運動場消毒一次,消毒劑要采用酸性和堿性消毒劑輪換使用。病鴿的羽毛、皮屑,病死鴿要進行無害化處理,隔離的病鴿在完全康復2個月后方可合群飼養。
接種疫苗。種鴿宜在春末夏初接種鴿痘弱毒疫苗,每年一次。(www.nczfj.com)乳鴿在1日齡時可開始接種,且無任何不良反應,接種后10~14日便可產生免疫力,免疫期一年,保護率可達到80%以上,是最安全、簡便、有效的方法。必須注意的是往年發生過痘病的鴿場孵出的幼鴿和其他途徑引入的幼鴿群,必須進行疫苗接種,發生過痘病的鴿場鴿群應每年定期接種鴿痘疫苗。在痘病流行地區的鴿群,必需緊急強制接種,以防止鴿痘病毒的感染和擴散。
加強管理。擁擠、陰暗、潮濕的環境是鴿痘滋生的土壤,而鴿體體表的寄生蟲、維生素缺乏、飼養管理不善也會加重鴿群中鴿痘的暴發和傳播。為鴿群定期驅除體內外寄生蟲,在季節交替時期,為鴿群及時補充電解質和維生素,在保健砂中添加礦物質。
五、治療措施
普通鴿痘可以自行痊愈。發病較重的或黏膜型鴿痘,主要采用群體預防和對癥治療的方法,以預防群體感染,減輕病鴿的臨床癥狀和防止繼發感染,有效提高鴿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鴿群一旦發病,首先隔離病鴿,對污染的鴿籠、鴿舍、墊草進行徹底清掃,并用1%~2%的火堿溶液噴灑消毒。其次對感染鴿和受威脅的鴿群進行緊急接種,控制疫情的蔓延。
皮膚型鴿痘。皮膚上的痘痂,一般不作治療,必要時可用清潔鑷子小心剝離,傷口涂碘酒等,飲水中加入電解多維和利巴韋林防繼發感染,連用5~7天。
黏膜型鴿痘。全群鴿投喂利巴韋林和電解多維,或用土霉素按0.03%的用量拌料喂服,連用5~7天,并在保健沙中適量添加維生素A及核黃素。
以上就是有關鴿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以及鴿痘如何診斷和預防的全部資料介紹,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圖片來自網絡)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