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土肥植保 > 談談冬季雜交稻種的無性繁殖工作
2021
09-14

談談冬季雜交稻種的無性繁殖工作

如何利用冬季天然溫室氣候優勢開展雜交稻種無性繁殖工作?雜交稻三系育種,技術要求高。滇南栽培的雜交稻種絕大部分由省外調入。每縣年均投人種子款約需近百萬元,如果說目前邊、少、山、窮地區對雜交稻制種還缺乏技術種子不能自足的話,除每年約需三分之一的種子因換種(三年一換)需調入外,可利用滇南獨特的冬季天然溫室氣候優勢,自力更生發動千家萬戶開展雜交稻種無性繁殖工作。這樣,既可減少種子費投入的三分之二,又能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幫農網下面就談談這類地區雜交稻無性繁殖時應注意的問題。

談談冬季雜交稻種的無性繁殖工作

一、適宜冬季秈型雜交稻無性繁殖的地區

滇南冬季主要受來自熱帶沙漠的干暖氣流控制,天氣干燥晴朗,光照充足,因而形成了天然的溫室氣候。海拔1400米或1300米以下的南亞熱帶及北熱帶地區(即滇西的盈江縣、云縣、南澗、景東、墨江、建水、蒙自至滇東南的富寧一線以南,最冷月均溫在10~12℃以上,常年基本無霜或偶有輕霜的地區),在水稻栽培實踐中有秈型雜交稻種植或以往有撒冬秧習慣的地區,均適宜冬季秈型雜交稻進行無性繁殖。經觀察考種無性繁殖的雜交稻,其品種特性和豐產性能與頭年一樣不產生變異。

二、繁殖方法

10月底至8月初,收割再生稻或雙季晚稻后,選擇下一年所需大田約五分之一面積、無病害、有水源灌溉的田塊,待土壤曬至“雞爪裂”后,齊地表鏟除稻樁(留下地下莖節)和雜草,并做好防畜圍欄工作、噴施除草劑,同時畝用草木灰10公斤或尿素5公斤混合腐熟的廄肥撒施,以促進地下腋芽萌發和提高小秧的越冬抗寒能力。待三葉期后,一季中稻區以半干旱的方式控制其生長速度;雙季早稻區則以淺水勤灌為主促進其生長。拔秧前半個月,拔草一次后,追施一次人糞尿或每畝撒施尿素5~10公斤混合腐熟的干肥,以促進土爛和培育分糵壯秧,便可插入大田。

三、需引起重視的問題

1、排水控苗與灌水保苗。群眾有“冬秧不怕旱,只怕斷乳寒”和“死秧先死根”的說法,說明冬秧的管理關鍵在于促進根的生長。秧苗進人三葉期(斷乳)后,正在隆冬臘月,月均溫多在12℃左右,秧苗處在半冬眠狀態,此期排水曬苗可提高土溫,土壤在半干旱狀態下還利于稻苗向深層扎根,從而不僅提高了抗寒能力,在一季中稻區還能控制秧苗的生長。遇強降溫天氣可采取灌水保苗的措施。

談談冬季雜交稻種的無性繁殖工作

例如,1973年冬,云南江城縣遭受60年一遇的霜凍危害,12月31日最低氣溫降到0.3℃的情況下,冬秧田表土溫(無水)比干燥的地表溫高出3.7℃,淺水(2厘米)灌溉又比秧田表土溫提高1.1℃,深水(7厘米)又比淺水灌溉的提高2℃。在連續8天早上水面結冰的情況下,營盤山生產隊11月底播種的“烏嘴谷”三葉期遇霜凍,采取灌沒頂水的措施,成活率還有67%。

2、秧苗受凍害的補救措施。個別年份遇強寒潮天氣,管理再跟不上,就有可能產生凍害。補救措施是:秧苗青枯,地上部分葉片已枯萎,但還有少量白色新根者,每畝追施3~10公斤草木灰或撒施尿素和普鈣各5~8公斤,仍可萌發出新苗。秧苗若呈黃枯,上部葉片已死亡,但近地面還有淡綠色,可蓋膜4~5天,待長出新葉后揭膜,并結合日排夜灌再畝施尿素8~10公斤,可催苗生長。

3、盡量施用人畜糞肥,以利土壤“發泡”、坭爛,便于拔秧。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

    你的email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