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養魚技術需要掌握哪些要點?俗話說,“清湯寡水白養魚”。要養魚就要培養肥水,使水中天然餌料大量增加,為魚類提供豐富的餌料。所以,魚塘施肥是我國傳統養魚方式中提高產量的一個重要方法,是一種間接的投餌方式。施肥的目的在于肥水,但池塘的水質究竟怎樣才能算養魚的好水呢?在此,幫農網小編就給大家講一講池塘養魚技術——如何掌握養魚池水的肥度。
首先說一說水中的餌料生物。施肥直接培育出來的浮游植物(各種藻類)是肉眼很難看到的小生物,體內含有各種各樣的色素,大量繁殖往往使水表現一定的色澤(水色),而它們在水中數量的多少(生物量),又直接影響到陽光透人水層的深度(透明度),這就是生產上人們常常根據水色和透明度來判斷池水肥度的原因。
再來說一說藻類的餌料價值。有的種類原生質裸露,細胞壁薄,無膠質鞘,魚類吃后很容易消化,它大量出現在水中,對養魚就極為有利;反之,就不易消化。其次是看消化1克藻的營養價值,如硅藻含蛋白質占干重的1.5~3%,而單胞綠藻為2.5~8.5%,當然后者要比前者的營養價值高了。再就是餌料生物在水中的密度和生物量,水越肥,其中藻類生長得越多,魚類能吃到的東西也就越多。
最后我們來說一說水的日變化和月變化。水中有很多鞭毛能活動的藻類,它們具有趨光性,能隨著每天光照的強弱變化而在不同水層活動。白天上升到水的上層,晚上下降到中下層,中午太陽光照強烈又大量聚集在水的表層而形成一天的高峰水色(水華)。這種“上午水色淡、下午水色濃”的變化就是水的日變化。鞭毛藻類大部分都是魚類容易消化的,所以出現水華的池塘花、白鰱產量都很高。優良水質還具有“十天、半月濃淡交替”的月變化,說明水中趨光性的鞭毛藻類大量繁殖,魚類容易消化的藻類種群交替快,生物量似波浪式變動。這種有明顯日變化和月變化的水被稱為“活水”,是養魚的好肥水。
“肥、活、嫩、爽”是養魚生產長期實踐的經驗總結,用來衡量池水的肥度簡便而有效。初養魚時可能一時還難以掌握,但只要在實踐中仔細觀察和反復摸索,就不難判斷池水的好壞。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