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土肥植保 > 小麥發生赤霉病的癥狀分類以及防治方法
2024
09-10

小麥發生赤霉病的癥狀分類以及防治方法

小麥赤霉病又稱麥穗枯、爛麥頭、紅麥頭。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莖基腐和稈腐,從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響最嚴重是穗腐。在此,幫農網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小麥發生赤霉病的癥狀分類以及防治方法。

小麥發生赤霉病的癥狀分類以及防治方法

一、小麥發生赤霉病癥狀分類

1、苗腐

是由種子帶菌或土壤中病殘體侵染所致。先是芽變褐,然后根冠隨之腐爛,輕者病苗黃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濕度大時產生粉紅色霉狀物(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

2、穗腐

小麥揚花時,衩在小穗和穎片上產生水浸狀淺褐色斑,漸擴大至整個小穗,小穗枯黃。濕度大時,病斑處產生粉紅色膠狀霉層。后期其上產生密集的藍黑色小顆粒(病菌子囊殼)。用手觸摸,有突起感覺,不能抹去,籽粒干癟并伴有白色至粉紅色霉。小穗發病后擴展至穗軸,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3、莖基腐

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發生,麥株基部組織受害后變褐腐爛,致全株枯死。

4、稈腐

多發生在穗下第一、二節,初在葉鞘上出現水漬狀褪綠斑,后擴展為淡褐色至紅褐色不規則形斑或向莖內擴展。病情嚴重時,造成病部以上枯黃,有時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黃穗。氣候潮濕時病部表現可見粉紅色霉層。

二、小麥發生赤霉病的誘發病原

該病由多種鐮刀菌引起,主要有禾谷鐮孢、燕麥鐮孢、黃色鐮孢、串珠鐮孢和稅頂鐮孢等,都屬于半知菌亞門真菌。優勢種為禾谷鐮孢,其大型分生孢了鐮刀形,有隔膜3—7個,頂端鈍圓,基部足細胞明顯,單個孢子無色,聚集在一起呈粉紅色粘稠狀。小型孢子很少產生。有性態為玉蜀黍赤霉,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子囊殼散生或聚生于寄主組織表面,略包于子座中,梨形,有孔口,頂部呈疣狀突起,紫紅或紫藍至紫黑色。子囊無色,棍棒狀,大小100—250×15—150(μm),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無色,紡錘形,兩端鈍圓,多為3個隔膜,大小16—33×3—6(μm)。

小麥發生赤霉病的癥狀分類以及防治方法

三、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我國中、南部稻麥兩作區,病菌除在病殘體上越夏外,還在水稻、玉米、棉花等多種作物病殘體中營腐生生活越冬。翌年在這些病殘體上形成的子囊殼是主要侵染源。子囊孢子成熟正值小麥揚花期。借氣流、風雨傳播,濺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藥上萌發,先營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小穗,幾天后產生大量粉紅色霉層(病菌分生孢子)。在開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穗腐形成的分生孢子對本田再侵染作用不大,但對鄰近晚麥侵染作用較大。該菌還能以菌絲體在病種子內越夏越冬。

在我國北部、東北部麥區,病菌能在麥株殘體、帶病種子和其它植物如稗草、玉米、大豆紅蓼等殘體上以菌絲體或子囊殼越冬。在北方冬麥區則以菌絲體在小麥、玉米穗軸上越夏越冬,次年條件適宜時產生子囊殼放射出子囊孢子進行侵染。赤霉病主要通過風雨傳播,雨水作用較大。春季氣溫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形成子囊殼,氣溫高于12℃形成子囊孢子。在降雨或空氣潮濕的情況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藥上,經花絲侵染小穗發病。遲熟、穎殼較厚、不耐肥品種發病較重;田間病殘體菌量大發病重;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粘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間郁閉發病重。

四、小麥赤霉病防治方法

1、選用抗(耐)病品種

目前雖未找到免疫品種,但有一些農藝性狀良好的耐病品種,如蘇麥3號、蘇麥2號、湘麥1號、揚麥4號、萬雅2號、揚麥5號、158號,遼春4號、早麥5號、興麥17、西農88、西農881、周麥9號—矮優688系、新寶豐(7228)綿麥26號、皖麥27號、萬年2號、鄭引1號、2133、寧8026、寧8017等。春小麥有定豐3號、寧春24號。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選用。

2、農業防治

合理排灌,濕地要開溝排水。收獲后要深耕滅茬,減少菌源。適時播種,避開揚花期遇雨。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合時施肥,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小麥發生赤霉病的癥狀分類以及防治方法

3、播種前進行石灰水浸種,方法參見小麥散黑穗病。

4、藥劑防治

①用增產菌拌種。每6672用固體菌劑100—150g或液體菌劑50ml對水噴灑種子拌勻,晾干后種。

②防治重點是在小麥揚花期預防穗腐發生。在始花期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60%多菌靈鹽酸鹽(防霉寶)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5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多·霉威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605甲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隔5—7天防治一次即可。也可用機動彌霧機噴藥。此外小麥生長的中后期赤霉病、麥蚜、粘蟲混發區,667m2用40%毒死蜱30ml或10%抗蚜威10g加40%禾枯靈100g或60%防霉寶70g加磷酸二氫鉀150g或尿素、豐產素等,防效優異。

以上就是有關《小麥發生赤霉病的癥狀分類以及防治方法》全部資料分享,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文章配圖來自網絡)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

    你的email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