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殖技術 > 蟋蟀(斗蟋)養殖繁殖及日常管理
2022
12-12

蟋蟀(斗蟋)養殖繁殖及日常管理

中國的蟋蟀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具有濃厚東方色彩的中國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國的藝術。從古到今不知多少名人志士,將斗蟋蟀視為平生一大愛好,但是由于環境和人為的因素 ,斗蟋的數量越來越少,所以人們就奇思妙想,研究出了人工養殖蟋蟀這一技術。在此,幫農網就給朋友們講一講蟋蟀(斗蟋)養殖繁殖及日常管理。

斗蟋,昆蟲名,為直翅目,蟋蟀科。分布于分布于遼寧、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上海、四川、陜西、浙江、福建、廣東、臺灣、貴州、云南及日本等地。主要為害豆類、薯類、花生、玉米、高粱、甘蔗、果樹苗木等多種蔬菜及其他農作物。

蟋蟀(斗蟋)養殖繁殖及日常管理

蟋蟀干燥蟲體入藥,性溫,味辛咸,有毒,功能利尿,主治水腫、小便不通。人工養殖蟋蟀不失為致富冷門。

斗蟋年發生1代,以卵越冬。越冬卵于翌年5~6月間孵化,7月上旬可見新羽化的成蟲,8月中下旬進入成蟲盛發期,9~10月進入產卵盛期并以卵越冬。

8月初見若蟲,下旬見成蟲,9月間盛行,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產卵。每雌產卵約150~200粒,散產于土內1~1.5處。穴居,晝伏夜出,雄蟲洞穴常相對固定而雌蟲無固定洞穴,雄蟲善鳴以招引雌蟲前來交配;其鳴聲還有占據領地、警告其他雄蟲不得入侵,及在兩雄相斗時其壯威等作用。兩雄相遇時進行殊死搏斗的目的在于爭奪配偶。該蟲一般都生活于土壤稍潮濕的旱作田及磚石下或草叢間。

該蟲有習性好斗,鳴聲寬宏,音節勻稱、略有蒼聲,可連續長鳴不已,既是一種玩賞價值很高的昆蟲,也是一種雜食性危害豆、蔬菜、芝麻、谷子、甘蔗及樹苗等的害蟲。

1、飼養設備。蟋蟀可采用大籠飼養。大籠用金屬或木材做支架,鐵窗紗作圍罩,長、寬、高不限,平面面積越大,容納量越多,可提高成活率。飼養籠下沿1米外,要構筑寬、深各20cm的水槽,注入清水,防止螞蟻等天敵的侵入,損傷小齡幼蟲。大籠為10米x5米x2米,可養活3000—5000只蟋蟀由幼蟲發育到成蟲,籠內種植大豆、花生、玉米等作物,供作自然飼料。

蟋蟀(斗蟋)養殖繁殖及日常管理

2、誘捕種蟲。蟋蟀跳躍能力很強,有鉆縫、筑穴、隱蔽的能力,因而采集較大數量實在不易。可利用成蟲期的向光和趨食的習性誘捕。

3、繁殖。每籠可投放雄雌蟋蟀各100只,蟋蟀交配后,即產卵于地下。籠內的植物秸稈枯死后,不要拔出,作為地面的覆蓋物,以利于卵渡過寒冬。第二年氣溫上升到20℃左右時,即見到大量孵化后的小幼蟲出土。

4、日常管理。籠中飼養蟋蟀,單用籠中天然飼料遠遠滿足不了大蟲的需要,可采用易積存、體積小、營養高的人工飼料為主,輔以少量天然青飼料,飼養效果更佳。人工飼料配方一:大豆粉20%、粗麥粉35%、玉米粉20%、脫脂奶粉15%、肝粉5%、干酵母5%;配方二:玉米粉25%、大豆粉20%、粗麥粉25%、脫脂奶粉15%、干酵母5%、魚粉10%。將配米同時放入容器中,拌勻并研細,鋪撒在木板上飼喂,1次不要投放太多,以吃完為宜。

蟋蟀飼養溫度在25℃為宜[/]。當干旱時,早、晚適當噴些水,使籠內的地表濕度保持在75%—80%。陰雨天不影響蟋蟀正常生活,但在喟食板上要加遮蓋物,青飼料可少放或不放。如籠中地面積水1小時可造成蟋蟀死亡,應及時排水。如一日光照12小時,若蟲發育期會縮短,自然光照時間不夠時,應加燈光補充。

5、采收。成蟲大量羽化后,在交配產卵前要及時采收(應留足種蟲)。采收方法:可在籠內掛燈,下面放四壁光滑的水盆,待成蟲趨光飛轉,跌入水盆,即用笊籬撈出。

蟋蟀(斗蟋)養殖繁殖及日常管理

6、加工。加工有二法:經沸水煮死后,晾干,備作藥用;將蟋蟀悶死后,逐個擺放在木板上(腹部朝天),曬干,再揀凈雜質、雜蟲斷肢,然后將休大完整的蟋蟀全蟲裝在塑料袋里,放在干燥處保存待售。蟋蟀干品一般藥店均收購。

以上就是有關蟋蟀(斗蟋)養殖繁殖及日常管理的全部資料介紹,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文章配圖來自網絡)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

    你的email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