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梅花鹿養(yǎng)殖需要掌握哪些技術?鹿茸具有溫腎壯陽、補益精血以及調(diào)和氣血等功效,它在臨床上可以用于治療陽痿不舉、不孕不育、腎陽虛衰以及耳鳴耳聾、筋骨痿軟無力等病癥。另外鹿茸中還含有豐富的氨基酸、維生素,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鹿茸被公認為是珍貴藥材和滋補佳品。凡茸角有藥用價值的,都稱為茸鹿。飼養(yǎng)茸鹿,還可以獲得鹿胎、茸血、鹿鞭、花盤、鹿心、鹿肉、鹿筋、鹿骨、鹿皮等藥材或工業(yè)原料。目前飼養(yǎng)的茸鹿,大多是梅花鹿和馬鹿。這里著重介紹的是梅花鹿。
梅花鹿屬偶蹄獸草食動物。體型中等,比馬鹿小,耳朵大而直立,頸長,四肢細長,尾短。雄鹿長角、分叉,雌性無角。鹿冬毛厚密、栗棕色、白色斑點不明顯;夏毛薄,紅棕色或者草黃色,白色斑點顯著,故名梅花鹿。
梅花鹿是食草性反芻動物,食性較廣,耐粗飼,適應性強。鹿聽覺、嗅覺、視覺靈敏,易受外界刺激而興奮,表現(xiàn)膽小易驚。鹿怕熱不怕寒,怕大風,不怕小雨。鹿性喜群集,突然離群會不安、嘶叫、減食。在此,幫農(nóng)網(wǎng)小編就給朋友們講一講鹿茸的功效與作用及梅花鹿養(yǎng)殖技術。
一、場地
養(yǎng)鹿首先要選好建好場地。場地要選擇在地勢稍高,平坦寬闊,排水良好,陽光充足,牧草豐富,冬季又能避風的地方。采取圈養(yǎng)時要建好鹿舍。鹿舍要座北朝南,里邊要設有食槽、水槽和活動場所。地面要鋪上石塊或水泥板,圍墻高3米左右,以防逃跑。
二、繁殖
梅花鹿兩歲以上性成熟,但以兩歲半到3歲配種較好。母鹿一般在九、十月份發(fā)情。發(fā)情時,表現(xiàn)興奮不安,眼下分泌出一種粘液,氣味異常,不時“吱吱”叫喊,陰部分泌粘液增多,喜接近公鹿。發(fā)情后16-36小時排卵。配種方法可采用單公多母或兩公群母法。每年九、十月份,可在母鹿群中放2-3頭2-5歲的公鹿進行誘性,發(fā)情高潮來臨時,將原來的公鹿調(diào)出,再選放兩頭種公鹿進行配種。根據(jù)情況,還可以再換選一次公鹿,這樣,可以提高受胎率。在配種期間,要多喂一些維生素飼料,以提高受胎率。
母鹿懷孕9個月,于第2年5月前后產(chǎn)仔,哺乳期為5個月左右。妊娠前期要增喂粗飼料,后期要多喂營養(yǎng)豐富的精飼料。哺乳母鹿,每天要喂4-5次,夜晚還要補喂一次,以喂多汁飼料為好。
三、放牧
以哺乳馴化的仔鹿為骨干;在仔鹿群中,可以適當插入未經(jīng)哺乳馴化的仔鹿,這叫插群馴化放牧法。還有仔帶母馴化放牧法,即在馴化仔鹿群中,每天晚上放入1-3頭大母鹿,待熟悉周圍的情況后,第二天可隨群放牧。母鹿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放牧,膽大穩(wěn)群后,再進行公母分群。
飼養(yǎng)過程中要做到“二先、三勤、三完、一觀察”,即先沖槽后放料、先精料后草料;勤洗槽、勤換水、勤打掃;定期糞便檢查,定期消毒,定期防疫注射;細心觀察,發(fā)現(xiàn)疾病及早治療。此外,還要根據(jù)其生長發(fā)育情況,做好不同時期的飼養(yǎng)管理。
仔鹿飼養(yǎng)仔鹿哺乳時,必須隨時觀察是否有吃不到母乳的情況。分娩集中季節(jié),哺乳較亂,體強的仔鹿有時吃幾頭母鹿的乳,體弱的則吃不到母乳,這時應進行分群或隔離飼養(yǎng)。母乳不足時,應用牛奶、羊奶等進行人工哺乳,但仔鹿出生后1-3小時要先吃過母鹿初乳后再人工哺乳,以增強抗疫力。開始人工哺乳4-6小時一次,每次20-35毫升;出生2天后每日人工哺乳增至6-8次,每次50-100毫升;以后逐漸減少次數(shù),喂量增加到每次200-300毫升。
30日齡后,可喂一些優(yōu)質(zhì)青草和鮮嫩的塊根多汁飼料(如胡蘿卜、甜菜等),并逐漸補喂精飼料(黃豆、豌豆、枯餅、玉米、大米、魚粉等)和少量粗飼料(糠麩、糟渣等)。仔鹿哺乳期一般為100-110天。仔鹿斷乳后,再視其體質(zhì)狀況作適當?shù)姆秩海⒆⒁獗3秩ι岚察o。飼料應逐漸更換。斷乳仔鹿的精飼料,每日可用黃豆100-150克、玉米150-200克、麩皮200克,再加1%的鈣粉和食鹽,分3-4次飼喂。青飼料和塊根多汁料可讓其自由采食,盡量多喂。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