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農藥有哪幾種?細菌農藥有什么特點?由于化學農藥對環境的污染及害蟲抗藥性的增強,應用生物農藥防治病蟲技術正在各地得到廣泛應用。以Bt乳劑為代表的細菌農藥,對農、林、果樹及觀賞植物的鱗翅目害蟲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特別適用于無公害蔬菜種植區、園林綠化區及自然保護林。由于細菌農藥與化學農藥差異較大,幫農網小編特將其使用技術介紹如下。
1、細菌農藥能治哪些害蟲呢?目前國內使用的細菌農藥主要是蘇云金桿菌殺蟲劑,如Bt乳劑、7216、青蟲菌等。其殺蟲成分是一致的。主要防治的害蟲有:蔬菜的菜青蟲、小菜蛾、粉紋夜蛾;森林的松毛蟲、舞毒蛾、美國白蛾;水稻的稻苞蟲、稻縱卷葉螟、二化螟、三化螟;棉花的棉造橋蟲、卷葉蟲、棉鈴蟲;茶葉的茶毛蟲、茶尺蠖;豆類的豆莢螟、大豆天蛾以及玉米螟、煙青蟲、高梁條螟、苜蓿粉蝶、柑桔鳳蝶、香蕉弄蝶等20多種。其中對稻苞蟲、棉小造橋蟲、煙青蟲、松毛蟲、菜青蟲、小菜蛾的防效尤為突出。
2、怎樣施用細菌農藥呢?首先注意防治不同的害蟲要使用不同的濃度。如對菜青蟲、稻苞蟲等敏感害蟲就可以使用較低的濃度。一般使用濃度為0.1-0.2億孢子/毫升。按我國現行的Bt乳劑標準為100億/毫升,即稀釋500-1000倍。如按高含量粉劑標準300億/克計算,則稀釋3000倍。對較不敏感的棉鈴蟲、三化螟等,要用0.5-1億孢子/毫升的濃度,即乳劑稀釋100-200倍;高含量粉劑稀釋300-600倍。其次要注意施藥適期。細菌農藥的使用效果與溫度、濕度、施藥時蟲齡以及施藥方法都有關系。總的施藥原則是選擇對害蟲不利而有利于菌劑發揮效力的時期進行為宜。幫農網小編提示其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①選擇適宜的天氣環境。實踐表明,一般溫度高、濕度大時,害蟲死亡速度快、效果好;氣溫在20℃以上,空氣相對濕度在85%以上時效果最佳。為了避免陽光中紫外線對菌劑中芽孢和晶體毒素的破壞,最好選在下午或陰天施藥;施藥5小時后如遇下雨,不但不會降低藥效,相反還會加速害蟲的死亡。如采用噴粉法施藥,則需在早上、傍晚、有露水或小雨時進行,這樣有利于菌粉有效粘附在作物莖葉上。
②要選擇害蟲對菌劑的最敏感期施藥。如防治棉鈴蟲、小菜蛾、稻縱卷葉蝮等害蟲時,務必密切注意蟲情測報,選擇在初孵幼蟲或低齡期施藥效果才好;對菜青蟲在任何齡期施藥都行;高齡菜青蟲食量猛增,因而在三齡后施藥反而比三齡前效果好。另外,有些害蟲在脫皮階段對該菌劑也表現較高的敏感性,這時也是施藥良機。
③要選擇適宜的化學農藥混用以提高防治效果。由于細菌農藥防治害蟲有一定的選擇性,為了獲得一次施藥防治多種害蟲的效果,可采用菌劑與少量化學殺蟲劑混用的方法。為了達到既能提高防效、降低成本,又可降低農藥殘留量、避免污染環境的目的,化學農藥的混用濃度應以常用濃度的1/2-1/4為宜。細菌農藥的施藥方法可采用直接稀釋后噴霧、噴粉或撒毒土等多種,對松毛蟲等還可采用飛機噴霧。使用固體發酵產品時還應加入適量的粘著劑,如洗衣粉、茶枯粉等。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