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大棚里春季、夏季育鵝雛、冬季種草莓,用鵝糞養殖蚯蚓,再用蚯蚓糞培育桃樹和草莓,這樣的綠色、環保、可循環農業讓尖山子鄉索東村一個普通的農民王德江年收入百萬,他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能人,他是怎樣想到這樣的種養方式,又是如何成功的,讓我們今天就去一起認識一下這個尖山子鄉的“傳奇人物”。
2006年,王德江剛開始以自家院、舍為生產場所育鵝雛,經過幾年的努力發展,現在他的養鵝場占地總面積達到2萬平方米,圈舍7000平方米,有孵化設備4臺,總資產200余萬元,年存欄種鵝3000只,每年孵化銷售鵝雛近10萬只,銷售鵝蛋3萬枚。目前,王德江種鵝場運行的是“公司+農戶+企業收購”的一條龍生產模式。自己不僅銷售鵝雛,還負責養殖過程中的技術指導和大鵝產品的銷售等全過程服務,大鵝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
為了充分利用育雛溫室冬季閑置的資源,擴寬經營渠道,增加收入,2016年,王德江多次到山東、遼寧等地學習棚栽蘋果、桃、草莓等技術。2016年他投入10萬多元從遼寧和山東引進寒香蘋果和富士蘋果種苗4000棵,經過三年培育,2018年4000棵蘋果樹全部掛果,產量2萬斤,實現收入30萬元。2016年,王德江還投入2萬多元從遼寧丹東引進紅顏和章姬草莓幼苗6000棵,采用反季節栽培技術,控制生長周期,反季節銷售。由于他是利用養種鵝的副產品——鵝糞養殖蚯蚓,用蚯蚓糞栽培桃樹和草莓,蜜蜂授粉,蚯蚓松土,物理除蟲,種植全過程不打農藥,不上化肥,生產的純綠色無公害草莓上市后很受消費者歡迎。目前的3棟溫室大棚共栽種草莓3萬棵,今年元旦前就已上市銷售,最貴時每斤草莓50元,預計銷售收入30萬元,純收入達到20多萬元。
如今走進王德江的生態農業循環園,紅彤彤誘人的草莓掛滿了墻面,幾千棵蘋果樹上開滿了雪白的花朵,來采摘草莓和購買鵝雛的人絡繹不絕,一派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景象。王德江取得今天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間也是經歷了很多艱辛,養鵝雛的第三年,曾經一夜之間賠了20多萬,不僅自己的錢賠光了,還欠了很多外債。后來,他和妻子每年都要多次去外地學習育鵝雛、棚室種植水果的技術,幾乎跑遍了大半個中國,但是他們每次都不舍得坐飛機,坐十幾個小時的火車硬座或者站票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王德江富了沒有忘記村里的父老鄉親,他積極幫助村民培訓種養技術,去年,縣扶貧辦與鄉黨委進一步研究利用德江種鵝場的有利條件,投資新蓋兩棟大棚,帶動全鄉63戶貧困戶增加分紅收益。他的養鵝場和溫室大棚每年也都要雇傭近百名村里的剩余勞動力,有效的幫助了村民增加收益。
農業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綠色發展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內在要求。我縣近年來積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支持發展實施生態循環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王德江說,他從育300個鵝雛起家,發展到今天這樣一個年收入百萬的農業生態園,離不開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他會繼續反哺家鄉,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