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土肥植保 > 了解玉米絲黑穗病危害癥狀、傳播途徑以及發病條件
2024
12-03

了解玉米絲黑穗病危害癥狀、傳播途徑以及發病條件

玉米絲黑穗病又稱烏米、啞玉米,在華北、東北、華中、西南、華南和西北地區普遍發生。此病自1919年在中國東北首次報道以來,擴展蔓延很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發生。從中國來看,以北方春玉米區、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區和西北玉米區發病較重。一般年份發病率在2%~8%,個別地塊達60%~70%,損失慘重。20世紀80年代,玉米絲黑穗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仍是玉米生產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此,幫農網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玉米絲黑穗病危害癥狀、傳播途徑以及發病條件。
了解玉米絲黑穗病危害癥狀、傳播途徑以及發病條件

一、玉米絲黑穗病危害癥狀

玉米絲黑穗病的典型病癥是雄性花器變形,雄花基部膨大,內為一包黑粉,不能形成雄穗。雌穗受害果穗變短,基部粗大,除苞葉外,整個果穗為一包黑粉和散亂的絲狀物,嚴重影響玉米產量。

1、玉米絲黑穗病的苗期癥狀

玉米絲黑穗病屬苗期侵入的系統侵染性病害。一般在穗期表現典型癥狀,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受害嚴重的植株,在苗期可表現各種癥狀。幼苗分蘗增多呈叢生形,植株明顯矮化,節間縮短,葉片顏色暗綠挺直,農民稱此病狀是:“個頭矮、葉子密、下邊粗、上邊細、葉子暗、顏色綠、身子還是帶彎的。有的品種葉片上出現與葉脈平行的黃白色條斑,有的幼苗心葉緊緊卷在一起彎曲呈鞭狀。

2、玉米絲黑穗病的成株期癥狀

玉米成株期病穗上的癥狀可分為兩種類型,即黑穗和變態畸形穗。

①黑穗,黑穗病穗除苞葉外,整個果穗變成一個黑粉包,其內混有絲狀寄主維管束組織,故名為絲黑穗病。受害果穗較短,基部粗,頂端尖,近似球形,不吐花絲。

②變態畸形穗,是由于雄穗花器變形而不形成雄蕊,其穎片因受病菌刺激而呈多葉狀;雌穗穎片也可能因病菌刺激而過度生長成管狀長刺,呈刺猬頭狀,長刺的基部略粗,頂端稍細,中央空松,長短不一,由穗基部向上叢生,整個果穗呈畸形。

了解玉米絲黑穗病危害癥狀、傳播途徑以及發病條件

二、玉米絲黑穗病的傳播途徑

玉米絲黑穗病的病原菌為孢堆黑粉,該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有些則混入糞肥或粘附在種子表面越冬。土壤帶菌是最主要的初次侵染來源,種子帶菌則是病害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2~3年。冬孢子在玉米雌穗吐絲期開始成熟,且大量落到土壤中,部分則落到種子上(尤其是收獲期)。播種后,一般在種子發芽或幼苗剛出土時侵染胚芽,有的在2~3葉期也發生侵染(有報道認為侵染終期為7~8葉期)。冬孢子萌發產生有分隔的擔孢子,擔孢子萌發生成侵染絲,從胚芽或胚根侵入,并很快擴展到莖部且沿生長點生長。花芽開始分化時,菌絲則進入花器原始體,侵入雌穗和雄穗,最后破壞雄花和雌花。由于玉米生長錐生長較快,菌絲擴展較慢,未能進入植株莖部生長點,這就造成有些病株只在雌穗發病而雄穗無病的現象。

病菌在土壤、糞肥或種子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種子帶菌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存活2~3年。幼苗期侵入是系統侵染病害。玉米播后發芽時,越冬的厚垣孢子也開始發芽,從玉米的白尖期至4葉期都可侵入,并到達生長點,隨玉米植株生長發育,進入花芽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為絲黑穗,產生大量冬孢子越冬。玉米連作時間長及早播玉米發病較重;高寒冷涼地塊易發病。沙壤地發病輕。旱地墑情好的發病輕;墑情差的發病重。

三、玉米絲黑穗病的發病條件

1、感病品種的大量種植,是導致絲黑穗病嚴重發生的因素之一。另外,病原菌可能出現新的生理小種,導致原來抗病的品種喪失抗性。

2、長期連作致使土壤含菌量迅速增加。據報道,如果以病株率來反映菌量,那么土壤中含菌量每年可大約增長10倍。

3、使用未腐熟的廄肥。據試驗,施豬糞的田塊發病率為0.1%,而溝施帶菌牛糞的田塊發病率高達17.4%~23%,鋪施牛糞的田塊發病率為10.6%~11.1%。

了解玉米絲黑穗病危害癥狀、傳播途徑以及發病條件

4、種子帶菌未經消毒、病株殘體未被妥善處理都會使土壤中菌量增加,導致該病的嚴重發生。

5、玉米播種至出苗期間的土壤溫、濕度與發病關系極為密切。土壤溫度在15~30℃范圍內都利于病菌侵入,以25℃最為適宜。土壤濕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病菌侵入,在20%的濕度條件下發病率最高。另外,海拔越高、播種過深、種子生活力弱的情況下發病較重。侵染溫限15~35℃,適宜侵染溫度20~30℃,25℃最適。土壤含水量低于12%或高于29%不利其發病。

以上就是有關《了解玉米絲黑穗病危害癥狀、傳播途徑以及發病條件》全部資料分享,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文章配圖來自網絡)

  
  

    既然來了,就留下您的腳印吧!

    你的email不會被公開。